(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9日電)中國對遇刺身亡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評價複雜,既肯定他曾改善中日關係,又對他籌劃「印太」圍堵和友台言論不滿。同時也擔憂安倍遇刺將刺激日本右翼勢力,加速修憲進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安倍晉三8日上午在日本奈良為參議員候選人造勢時遭槍擊,下午宣告不治,享壽67歲。
安倍遇刺消息一出,中國社交平台微博上的網友普遍叫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則對事件表示慰問,並說「安倍前首相曾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做出過貢獻」。
網友和官方不同的反應,恰好拼湊成中國對安倍完整且複雜的評價。
回看安倍兩度就任日本首相之初,中日關係分別因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和釣魚台主權爭議而交惡。安倍透過一系列高層互訪,試圖緩和中日關係,包括2006年就任後首度出訪就選擇中國的「破冰之旅」;2012年二度就任首相後,在2014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中日首腦峰會;2018年也推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日,安倍自己也在同年訪中。
安倍曾呼應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媒體「環球時報」引述華僑大學客座教授劉慶彬說,安倍曾公開表示若條件成熟,願和「一帶一路」合作,也不排除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亞投行)。
劉慶彬說:「不能否認安倍晉三為改善(中日)兩國關係作出過努力和貢獻」。
「德國之聲中文網」引述北京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劉江永表示,2015至2018年間,安倍根據美中關係調整,和平衡日本國內利益,企圖透過高層互訪帶動中日關係的改善。但2018年後,受中美關係惡化等影響,中日關係下滑。安倍也在2020年8月辭任。
不過與此同時,安倍也被稱作「印太戰略」之父。美國為圍堵中國推動的「印太戰略」和「四方安全會談」(QUAD),其概念雛形出自於安倍。
「明報」報導,安倍2007年8月在印度國會發表「兩洋交匯」的演說,闡述「自由與繁榮之弧」,這是「印太」概念首次出現在國際舞台。他也在同年5月力推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的QUAD舉行首次高層會議。
2012年他重返執政時發表「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文章,對中國的海洋擴張影響提出警告,主張日本應和美印澳合作維護太平洋、印度洋的自由航行與和平穩定,變相重提了印太和QUAD的主張。
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採用了「印太」概念,並逐漸形成目前的「印太戰略」。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3月曾批評「印太戰略」是企圖搞「印太版『北約』」,製造分裂、煽動對抗和破壞和平。
安倍卸任首相後幾度發表友台言論,也令北京光火。去年12月他透過視訊在國策研究院演講時說:「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可以說是等同『日美同盟』有事」。同月又在另一場論壇說,當台灣和其民主受威脅,對所有人都是挑戰,對日本更是如此。一連串說法引來中國官方的痛批。
安倍在任內維繫中日關係,同時號召各國警惕中國擴張;卸任後明確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環球時報」引述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鍵稱,安倍是「缺乏誠信的政治秉性」
同時,安倍始終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擴大自衛隊能力的政治信念,也令中國等鄰國多了疑慮。他2015年已透過一系列安保法案,使自衛隊可出兵海外支援盟國,直至卸任前,仍不斷嘗試修改日本憲法第9條,以消除自衛隊違憲爭議。
10日舉行的參議院選舉,是日本修憲路上的關鍵選戰。執政黨自由民主黨與盟友已掌握眾議院2/3席次,若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獲勝並掌握2/3席次,則可以提議修憲,送交國民投票。
原本自民黨選情已經看好,分析認為安倍猝逝可能進一步刺激右翼勢力。「環球時報」引述黑龍江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說,事件可能使保守勢力獲得更多日本民眾的同情票,強化民族主義。
如此一來,可能加速日本修憲的進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社科院日本對外關係研究室主任呂耀東則說,安倍遇刺不僅不會停止日本政壇的保守化趨勢,「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這一趨勢」。他預計,安倍的繼任者、支持者會續推「印太戰略」及QUAD,加速配合北約進入東亞的步伐。
具中國官方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在一篇文章中,指安倍遇刺令人聯想到1932年日本前首相犬養毅被海軍官兵刺殺後,日本快速走向軍國主義的歷史。即便兩者的時空背景脈絡不盡相同,但也由此看出,中國重視和擔憂後安倍時代日本右翼快速崛起,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及對中國形成的挑戰。 (編輯:陳沛冰)1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