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水利署今(9)日表示,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水利署推動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在地滯洪措施,積極提升國內承洪韌性能力,並透過「強化科技造水」、「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流域整體經營管理」等三大主軸工作,以確保2030年前各地區供水穩定。
《2022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極端氣候與氣候行動失敗已成為當前最主要的風險來源。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水利署推動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在地滯洪措施,積極提升國內承洪韌性能力,並依據行政院在2021年核定的「台灣各區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透過開源、節流、調度、備援等4大策略,「強化科技造水」、「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流域整體經營管理」等3大主軸工作,以確保2030年前各地區供水穩定。
水利署指出,為了使台灣具備承受衝擊的「容受力」與能迅速復原的「恢復力」,水利署參考聯合國減災策略組織建構「讓城市更具韌性」十要素,編撰了「韌性水城市評估-地方政府首長參考手冊」,從基礎設施、組織(治理)、社會(人民與環境)、經濟(財政)等4個構面,協助地方機關定期做全面性的自我檢查,以強化城市水韌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2018年特別於水利法增訂「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專章」,透過公共設施及大型開發案增設滯洪設施,以分擔及自行處理逕流量,近年也積極推動在地滯洪相關措施,於高雄市美濃溪上游推動種水獎勵,以及雲林有才寮推動在地滯洪示範區,透過國土與水道共同承擔洪水,與水共存,以降低城市及鄉村淹水風險。
水利署提到,再生水是科技造水的重要項目之一,水利署與內政部營建署及相關地方政府無不戮力趕辦再生水工程,行政院核定11座再生水廠,目前完成鳳山、臨海及永康一期再生水工程已可供應8.6萬CMD再生水,今年預計再增加安平廠第一期1萬CMD再生水,120年前共可供應全台28.9萬噸CMD再生水。
至於外界關心再生水價高於自來水價,恐影響產業使用意願問題,水利署回應,實際上再生水的開發成本,已由中央補助88%-92%興建經費。為了提高產業使用意願,使用再生水者於抗旱期間可享降低減供自來水比例的優惠,讓產業保有更多水源,加上去年百年大旱期間,經政府部署27台RO淨水設備供應產業用水,協助穩定產業用水,維持產能,也見證再生水具備保險用水特性,使產業大幅提升使用再生水信心。
水利署呼籲公私部門,在面對極端氣候,「應攜手提升承洪韌性及穩定水資源供應」,藉由跨域合作,提升水源使用效率、使用再生水與海淡水,並設置透水、保水或滯洪設施,為永續水台灣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