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多來,兩岸關係沒有積極的進展,反而倒退,政府之間已無法對話,常見隔空叫罵,在國際局勢逆轉,烏俄戰爭爆發,中美對抗激化的情勢下,兩岸往後幾年當然存在戰爭風險,不容輕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岸若是要有可持續的永久和平,政府之間一定要有穩定的互動關係,要能彼此對話溝通,而且對話內容要跟上時代,政治對話早該提上議程。若是能迅速回復到兩岸可以對話,接續「馬習會」已開啟之政治對話的前例,展開新時代的政治對話,應有現實的需要。
馬英九的「九二共識」已不太現實
7月7日對日抗戰85周年紀念日上午,馬英九出席104歲的許歷農親自校稿的《許歷農傳——從戰爭到和平》新書發表會,受訪時被問到「是否要再談『九二共識』?」馬英九表示,「對呀!本來就應該,其實『九二共識』本來就很清楚,大陸看做是定海神針,台灣看成兩岸的共同政治基礎,沒有這個東西,兩岸怎麼談呢?」
當初兩岸中斷官方對話,原因在於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馬英九呼籲,重拾「九二共識」應是重啟兩岸對話,保障兩岸和平的不二法門。看起來,是對症下藥。
然而,回頭看國民黨從2014年潰敗以來,兩岸路線應是根本原因,該路線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幾年折騰下來,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越來越居下風,內部對「九二共識」早有分歧的看法,如何能吸引民進黨重拾當年國民黨執政時的失敗路線?顯然太天真,太不現實,不具備可操作性。
馬英九也有不同的版本
自1990年代以來,國民黨告訴我們「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就是中華民國,馬英九也這麼說了很多年。
到了2015年馬習會,馬英九當著習近平的面清楚說出,「海峽兩岸在1992年11月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簡稱九二共識」。那麼,共識中顯然沒有「各表」,對國民黨而言,九二共識存在的內容應該是「一個中國原則」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應該是「一中各表」。
在習近平面前高舉一個中國原則,不提各表,卻對台灣人民大唱各表,以中共打死不會接受的中華民國代替一個中國原則,不是有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重大嫌疑嗎?台灣人民不論是人是鬼,都不好吧?
馬英九大概早就忘了,1992年11月6日的《中央日報》頭版頭條,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承認會談沒結果,同日《中央日報》其它版面亦引述馬英九談話:「…而中共為了要在『一國兩制』策略找尋突破點,因而堅持要談『一個中國』原則,顯然是以事務性問題掩護其政治勒索。…海協會明知雙方就有關『一個中國』的『表述』問題並無交集,卻對外一再揚言,雙方已獲得共識。」顯見,香港會談結束後,連在「一個中國原則」上都被馬否定存在共識,遑論「一中各表」的共識了。
「一中各表」是人之為道的編造扭曲
對照馬英九1992年與2015年的說法,「一中各表」顯然是人之為道的編造扭曲,是對台灣人民扯下的大謊。由於說了謊,就會與事實基本面產生落差,也就會與事實向量力衝突,總有拆穿破功的一天。
台灣在兩岸關係中是弱小的一方,土地與人口占比極小,「一中就是中華民國」與事實基本面的落差因此極大,一般人不容易認知或接受,國民黨只能訴諸阿Q精神自我麻痺,但外在世界與其他人不因自己的阿Q麻痺為轉移。國民黨因此在兩岸戰略上犯下了難以彌補的嚴重錯誤。
其次,與事實基本面落差越大,此落差所蓄積的位能越大,一旦此位能被啟動,所產生的力道就越大,國民黨如此堅持,遲早會被事實向量力狠狠修理。
在「一中各表」的路徑上與事實基本面落差太大,永遠無法提出貼合事實、且能自圓其說的路線,只能不斷地說謊當阿Q,同時不斷地被事實向量力修理,遲早鼻青臉腫,難再忍受,搞到今天乾脆說出「親美不親中」的「沒有共識的共識」,祖宗都甩了,徹底玩完了!
馬英九的出路
馬英九在競選連任總統時提出自己的歷史定位話題,這是很好的想法。不幸的是,在關係到台灣前途最重的兩岸議題上,始終站在錯誤路線上,沒能及時改正,以致任上國民黨就開始潰敗,這應該給馬留下深沉的遺憾,內心應該耿耿於懷的是如何幫國民黨重振在兩岸關係的主導權,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種懺悔與責任感。
馬英九畢竟是國民黨碩果僅存的前任總統,有一定的能量,若真想幫助國民黨重振兩岸關係中的主導權,必須首先放棄失敗的路線,不能再提自己說不清楚、中共改變過說法的「九二共識」。要有一個起碼的警覺,大陸的「定海神針」有可能是壓死台灣的金箍棒。
其次,幫國民黨找出一個中共無法滿意但又無法拒絕的說法,說服黨內與台灣人民,乃至海外華人。難道只有「九二共識」這棵樹上才能吊死人嗎?如果國民黨改弦易轍,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雖小得可憐,但沒有台灣,大陸再大,也不能稱為全中國」,中共能拒絕對話嗎?如果拒絕,如何對內外交代?總書記的位子還坐得住嗎?中共政權如何面對大陸人民與國際社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言以蔽之,馬英九的出路與定位首先在於徹底破除我執,若我執能破,還怕找不到合理有利的出路嗎?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