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精準醫療年代,需要建構一個以機器學習運算輔助的風險計算系統,為病人的安全把關。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於2019年成立「醫療大數據庫暨人工智慧運算中心」(AI中心),研究將風險評估任務交由人工智慧(AI)來輔助完成。人工智慧由機器學習得出,而機器學習仰賴大數據,奇美醫療體系三院區每年約有3萬2千至3萬5千例的麻醉量,10年間就有30萬筆資料,足夠進行機器學習,發展人工智慧醫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療大數據庫暨人工智慧運算中心」(AI中心),由講座教授王志中指導,劉忠峰教授領軍,並結合麻醉部部長陳貞吟、婦幼麻醉科主任褚錦承、麻醉部主治醫師王桂棻,佳里奇美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李育諭,著手研究將這艱難的風險評估任務交由人工智慧(AI)來輔助完成。
褚錦承表示,全球每年大約有三億多例的外科手術,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全年手術量自2001年的165萬次到2020已上升到212萬次。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更預估在未來的50年,手術服務量將成長兩倍。手術與麻醉都屬侵襲性醫療處置,具相當程度的風險。影響麻醉的因素非常多,大致可以分成手術相關(如:開心、肺的大手術)、麻醉相關(如:全身或半身麻醉)與疾病相關(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等)。病人的臨床資訊越完整,風險評估越準確,除了有效降低麻醉風險及死亡率,更有助病人或家屬術前的溝通,藉此達到個人化和精準的麻醉風險預測。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褚錦承指出,完善的麻醉前風險評估,可以減少術後的併發症。奇美醫學中心麻醉部運用近10年的電子病歷資料庫,擷取出10,286位手術病人的術前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主診斷、手術、麻醉方式與特殊處置,運用醫療大數據進行機器學習技術,預估手術後死亡率與重大不良反應的風險,最後將表現最為優化的模型,建置成為「手術麻醉人工智慧(AI)風險程度預測系統」,供麻醉醫師臨床輔助使用,成為醫師的第二大腦,提升醫療品質、降低麻醉風險和死亡率。
褚錦承又說,目前奇美醫學中心已完成髖關節手術、開腹手術兩款基於人工智慧(AI)的麻醉風險預測系統,提供麻醉醫師臨床運用。奇美醫學中心的手術麻醉人工智慧(AI)風險程度預測系統是全台率先將構想落地於臨床運用的醫院,成果並獲得2021年綠點子發明暨設計競賽金牌獎及國家醫療品質潛力獎與標章之肯定,更於國際知名之醫學期刊BMC Anesthesiology發表。醫療團隊也將陸續完成心臟胸腔手術、腦神經外科、外傷科、骨科手術麻醉的預測系統,以輔助麻醉醫師做出更有效率的評估,促進醫病溝通,進而改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