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於6月15日至6月27日舉行「35th MIC FORUM Spring韌力」線上研討會。面對2050淨零排放目標,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蔡珮漪表示,「人」才是永續發展的核心,為了譜出理想的永續交響樂,蔡珮漪建議,台灣須導入數位的力量,並將其遍布到社會教育、科技創新、商模再造、地方文化、循環生態等。
近年來國際間新興的對話機制,共通語言就是2050年全球淨零、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這也是地球公民的任務。蔡珮漪指出,從國際統計資料概觀,截至今年4月,2050全球淨零目標的覆蓋率,包含全球淨零碳排、全球GDP、全球人口,都已經達到85%的覆蓋率,「覆蓋率就是大家都舉手承諾自己會達到這個目標。」據統計,淨零碳排已訂有法律或政策的國家有47國,其中有14個國家已有立法,包含歐盟;33個國家,已有政策、文件,包含台灣。
麥肯錫的報告指出,低排放資產的年度資本支出會在10年的時間成長33%,也就是從2020年的43%,增加到2030年的76%,其中支出項目包括拖碳設備、電動車及充電基礎設施、低碳建築、再生能源、新興氫能市場等,以及支持這些機會的新商品和服務,如AI、智慧製造、物聯網等跨域科技的導入與加乘應用,也就是科技創新的動能。藉由科技創新、潔淨能源、綠色經濟等3大動能,來驅動全球生態系的良性循環與永續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珮漪說明,在台灣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以及行政院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草案中,以2022年為起點窺視未來,2030年台灣須達成15%的綠電製造,2040年台灣須有100%的電動汽機車,2050台灣須達60%以上的再生能源發電占比、100%智慧電網佈局,以及100%新建築近零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認為,在上述過程中,數位化不僅是可持續挑戰的工具,還是具顛覆性的根本驅動力,而數位時代下的3種可能性動態,能夠驅動全球社會和經濟轉型至100%的永續,分別是第一動態的可持續發展數位化、第二動態的永續數位化社會、第三動態得智慧人未來。
在淨零碳排的過渡期,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的SDGs共17項目標,其宗旨是將世界帶入幾個改變生活的「零」,例如零貧窮、零飢餓、零污染、零歧視等。蔡珮漪表示,社會需求的戰略,需要齊頭式的並進,個別領域的發展也會影響其他領域的進步,要實現目標需要每個人的創造力,以及專業的知識、技術和財政資源,因此「人」才是永續發展的核心。
為了譜出理想的永續交響樂,蔡珮漪建議,台灣須導入數位的力量,並將其遍布到社會教育、科技創新、商模再造、地方文化、循環生態等。她說,現在到未來的挑戰之路,需要群策群力,這是21世紀思想的運動,轉型前要先轉念,以真永續的思維進行跨世代傳承,「思想革新了,行動力也就出來了」,以人為永續的核心,就像交響曲,需要多元利害關係人共同協作與實踐,認清與承擔各角色的任務,共同譜出台灣的永續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