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網站7日電)國內2名孩童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康復後出現高燒、腹瀉、淋巴結腫大、休克等症狀,被診斷為「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緊急送進加護病房,引起外界關注。究竟MIS-C是什麼?出現哪些症狀要送醫?發生率高不高?該怎麼預防?中央社整理相關資訊帶你了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MIS-C是什麼?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6日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解釋,MIS-C是感染COVID-19後的一種免疫反應,與確診輕症或中重症無關。確診者康復後雖然病毒已清除,卻有可能出現罕見的高度炎性反應及多器官系統損傷,國外研究致死率約1%到2%。
發生年齡?
介於0至19歲,以6至12歲居多。
發生時間?
通常是染疫康復後2至6週發生。
臨床表現?
曾感染COVID-19、發燒3天(含)以上,且實驗室檢查顯示發炎指數上升,具有以下至少2項症狀:
1.出疹,或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
2.低血壓或休克
3.心肌功能受損,包括心包膜炎、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
4.凝血功能異常
5.急性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瀉、嘔吐或腹痛
出現哪些症狀要就醫?
當兒童及青少年確診後6週內持續發燒3天以上,且進一步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任一警示症狀,須立即就醫。
發生率如何?
依國外研究,亞洲人感染機率較其他族裔來得低,而感染Omicron變異株康復後的發生率,又比感染Delta變異株更低,可下降至1/4。黃瑽寧說,以這樣的數據粗估,發生率約為萬分之1。
如何預防?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接種COVID-19疫苗。黃瑽寧說,國外數據顯示,接種1劑COVID-19疫苗,MIS-C發生率可減少97%。他認為台灣青少年及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比例比國外高,以發生率萬分之1再加上疫苗的保護力,家長不必過度擔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美國研究顯示12至18歲青少年若完整接種2劑BNT疫苗,即便之後染疫,與未接種者相比,MIS-C的發生率仍可有效降低91%。
法國研究也有類似結論,多位青少年染疫後併發MIS-C,回溯發現都是符合疫苗接種資格卻未接種者,間接證明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或避免MIS-C發生。(編輯:高華謙)1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