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文特別強調一個重要的健康風險觀念,一些上海封城派代表搞不清楚基本邏輯事件:可能性(possibiltiy ) 與機率性(probablity)的差異。當我們談論完整施打疫苗與未施打疫苗的感染重症死亡風險是談機率性,即施打疫苗後發生重症死亡的機率很低(相對於沒有施打疫苗者)。目前全球不少國家超過一半人口已受感染,完整施打疫苗者按年齡與慢性病狀態的重症死亡風險是數千到萬分之一。但這並不意味施打疫苗者就100%沒有重症甚至死亡的可能性(Possbility)。真實世界不存在零風險這回事。
也因如此,我們依然會聽到新聞傳出極少數年輕與施打疫苗民眾者重症甚至死亡的不幸消息,且因其稀少性個案,也必定成為新聞頭條,因其他數十萬例無症、輕症者絕不會成為新聞焦點。這些極少數不幸病人案例,若被有心人加油添醋,勢必成為民眾集體恐慌與實施上海式極端封城的主要推力。但一來,年輕並不等於就是健康,台灣不健康的年輕人並不少,所謂可能性也絕非「非0 即1」的二項式思考,還是必須回到機率性(probablitly),不是有此可能性(possibility),就直覺認為是50%與50%機率性,會或不會發生的事件,如同買彩卷,當然有"可能"中大獎,但機率極低,這是完全一樣的道理。
就如同台灣民眾一年車禍死亡風險約過萬分之二(近3000人車禍死亡/2250萬人口),一年車禍傷害機率更超過1%(40萬人傷害/2250萬),這相當不幸與可恥,且遠高於世界先進國家的車禍死亡率,長年來也未見台灣政府與民眾有多少積極作為,更不可能因此封馬路、禁機汽車。
高風險者積極防疫 完整打疫苗者逐漸正常生活高志文指出,所有鼓勵性措施應侷限在高風險者,如多重慢性病患與高齡者,除了完整施打疫苗,也可自主性減少不必要社會群聚,口罩戴好戴滿,完整施打疫苗的中壯年輕族群則應繼續正常生活,逐漸透過與病毒共存,建築起更完整的個人重症保護力,以保護高風險者。台灣應回歸民主科學務實派模式,安定民眾情緒,而不是無知的誇張預測沒有根據的風險,了解這波疫情,確診數不再是主要問題,相關篩檢與隔離措施在剛開始也不可能完美,也會有些許混亂現象,只要能隨時調整佈署,相關政策隨時檢討改進,這都是過去兩年多疫情指揮中心做得很好的事。全球各國的醫療體系經歷之前沒有疫苗時代,致病率更高的Alpha, Beta病毒株,每百萬人口輕重症與住院人口數是台灣的十倍到數十倍,台灣醫療體系平均每日門診人數一天超過40多萬人次,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台灣優秀認真的醫護人員可是國人健康照護後盾,順利度過這與病毒共存的轉型挑戰。面對全世界包含台灣,回歸正常生活必須經歷與病毒共存的陣痛期,沒有必要告訴民眾接下來絕對沒有任何風險,有,但此新冠風險是可管理且必需要接受的(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更沒有必要因為錯誤認知可能性(possibility)與機率性(probablity)等基本觀念,因極少數案例實施針對全民的強制措施,新加坡與韓國今年百萬人新冠死亡人數至今依然是台灣的10倍左右,香港甚至是台灣30多倍,依然堅毅的走向有效管理下與病毒共存的開放模式,高志文認為台灣模式就是充分告知民眾正確資訊與機率風險,提供保護措施(如口罩、疫苗與藥物),大家像個成熟大人實行自主風險管理模式,一起承擔,一同渡過這段必經的全球新冠大流行的轉型陣痛期,多數國家做得到,台灣當然也可以。
▲
新加坡、韓國、日本、紐西蘭、香港百萬人新冠死亡人數。(文/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副教授高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