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遷,極端氣候頻傳,大幅衝擊農業,汛期將至,農委會今(29)日提出四大精進農損救助及勘災措施,其中救助金額平均調整幅度超過20%,並納入災損天氣參數等,期盼能減輕農民災損負擔,並簡化勘查人力與時間,提升救助金發放速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近年來發生極端氣候頻率增加,也大大衝擊農業,因應汛期到來,農委會今提出四項精進作為。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說明,過去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額度是以平均生產成本的1至2成計算,不過考量物價與生產成本提升,調整農產業170項、漁業13項、畜牧業1項、林業8項救助額度,平均調整幅度超過20%,希望能減輕農民災損負擔。
陳駿季表示,第二項措施是災損納入天氣參數,可以更快公告農業天然災害救助。他解釋,現行發生天災時,公所查報災清、地方彙整後,須經公所、縣市政府、農委會產業單位及改良場會勘確認災損情形,函報農委會才會啟動救助,須耗時約2至7日,不過未來將改為地方政府依天氣參數,如遇颱風、豪雨、霪雨、寒流、旱災,可直接函報農委會啟動救助,時間縮短至1日內即可啟動,若農業損失嚴重,中央也可主動公告救助。
陳駿季進一步指出,現有勘災模式最長耗時約30日,農民領取救助金要待45日至60日,不過日後發生重大災害時,公所可確認有種植客觀證明文件,就免現勘直接造冊,沒有客觀證明文件者則抽樣20%勘查,農民約2至3週即可領取救助金,不僅可節省公所現勘人力與時間,也有助於農民復耕、復建作業。
陳駿季分享,第三項措施是開發農產業天然災害現地照相APP,提供公所人員現場勘查使用,對於勘災人員有拍照需求時,該APP可直接定位地籍資訊,並將資料同步上傳救助系統,大大提升勘查及相關資料整理效率。
另陳駿季也提到,第四項措施為確保汛期期間農產品可以充裕供應,避免蔬果價格波動過大,並兼顧農民及消費者權益,農委會擴充冷藏蔬菜貯存數量,由原4000公噸,增加為5280公噸,執行時間也從原先5至10月延長至4至11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今年為選舉年,此舉也被質疑是否為大撒幣,陳駿季則強調,救助金僅占生產成本1至2成,難以回本,且農民也須遇上天災才可領取,並非是到了選舉就大撒幣。
※【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
1922」專線,或「
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