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但國際銅價狂飆與再生能源議題受到關注,讓搶攻太陽能事業的大亞集團在逆境中取得亮眼成績。董事長沈尚弘指出,集團的太陽能事業不僅貢獻獲利已經逐步顯現出來,未來更能成為穩定的固定收益獲利引擎。而談起台灣的能源議題,他坦言國家能源計畫必須是長期性的,假如今天有能源不足的問題,那顯然是低估了需求或是建設有延遲,呼籲如今不但要補足,更要加緊建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年國際銅價飆漲,反映在電線電纜的報價上,再加上台電持續汰舊換新老舊輸配電饋線,以及建商持續推案,讓電線電纜業者營收與獲利紛傳捷報。而大亞集團更有太陽能事業助攻,去(2020)年營收達274.5億元,年增50%,創下歷史新高,全年每股純益(EPS)達2.3元,同樣改寫歷史新高。而去年整體獲利中,就有20到25%是來自太陽能事業,成績非常亮眼。
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指出,集團今年邁入第67年,要講每一年營收與獲利都要創新高,那是多大的壓力,但公司比較關心的是三、五年中長線如何布局?目標又是什麼?因為短期營運上本來就會有許多因素干擾,像是近期的原物料價格飛漲,進而影響資本市場的價格,因此大亞期許三年、五年比之前的三年、五年更好,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沈尚弘進一步解釋,本業受惠國際銅價居高不下,電線電纜與漆包線本業表現可圈可點,近年來集團積極布局太陽能電廠、儲能及能源管理系統等相關綠能產業。在太陽能發電部分,今年大亞的重點在旗下志光能源於台南七股建置的電廠,該電廠是目前(2022年)全台最大的漁電共生太陽能電廠,希望今年年底前緊鑼密鼓完成第一期工程,約有85MW併聯發電,也預期明年第二季之前完成第二期的35MW,總裝置容量120MW,可望成為集團營運新動能。
目前,大亞太陽能發電事業方面,大亞綠能目前旗下擁有包含心忠電業、大聚電業、博碩電業、
博斯太陽能等,共約53座太陽能電廠、120M裝置容量。
大亞另投資聚恆科技超過22%持股,專注太陽能廠開發與EPC,使得大亞集團對太陽能電廠從開發、EPC、投資形成一條龍服務。
若加上志光,整體總建置容量約250MW,將挹注集團每年15億元營收,更有助未來每年穩定貢獻售電的收入提升,至於到明年年底,集團則希望達成300MW目標,未來希望平均每年都能增加50 MW以上的規模繼續前進。
沈尚弘表示,地面型太陽能因牽涉漁電共生,需要與養殖戶或地主溝通,其中也牽涉利益問題,因此準備工作要比屋頂型複雜許多,但目前仍積極持續規劃,希望每年都有新案場可以掛表。也因此,展望今年,他審慎樂觀看待,更看好中長期在綠色能源趨勢下,集團太陽能事業不僅逐漸呈現貢獻獲利,更能進一步穩定固定收益。
而今年303全台大停電,台灣能源與用電議題成為話題,國發會日前也公布台灣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做為能源需求者到供應者的大亞集團無法置身事外。沈尚弘表示,「淨零碳排已是各家企業的重要課題,如果不參與就只能等著被淘汰」,集團除正朝RE100氣候倡議目標前進外,建置的電廠不是只有賣給台電,也自建太陽能電廠與儲能裝置,以協助能源轉型目標,一塊兒建設更永續的未來。
沈尚弘指出,能源需求往往與GDP成長呈正比,台灣GDP在全球疫情嚴峻之下表現相對穩健,再加上近幾年台商回流,對能源電力的需求也跟著攀升。但他認為,國家能源建設計畫必須脫離政治黨派色彩,相關建設與目標不是一蹴可幾,是需要五年、十年長期持續規劃的。
「如果今天我們有能源不足的問題,那麼要不是國家低估了需求,不然就是過去的建設有所延遲」沈尚弘認為,很有可能兩者都是,但現在討論是誰造成的建設延遲已經沒有意義,大家必須了解現在的建設是為了五年、十年後的發展,「今天比較辛苦是,如果以前有延遲了,那現在不但要補上,還要加緊腳步加速能源建設」。
如今國內能源結構產生變化,再生能源比例需求大增,但其中風電、太陽能都有可能因為氣候問題造成供電不穩定,這時儲能儲電就成為重要關鍵,使儲能在能源結構調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因此大亞旗下聚恆科技除了做太陽能EPC(工程總包)的建置之外,也朝著能源儲能方面發展,另一家子公司協同科技同樣涉略這領域,等於大亞在潛力十足的儲能事業上,有著兩隻重要支撐的手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亞集團從本業電線電纜,慢慢擴充到能源的產生、傳輸、轉換到儲存與管理,在傳承過去產業的基礎上,洞燭先機發展綠能與儲能事業,做為地球一份子不僅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也替自己發掘了創新的永續經營方向,引領集團航向下一個黃金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