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異常竟是「帕金森氏症」!合併便秘、突然無力要小心

▲嗅覺異常不只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之一,更有可能是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醫師提醒如果有類似狀況出現,一定要儘早就醫檢查。(示意圖/取自Unpslash)
記者張勵德/綜合報導-2022-04-11 11:09:54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近年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也持續升高,從2011年4萬餘人,到2021年健保統計已超過7萬國人罹患。今(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有台灣「帕金森之父」稱號的陸清松教授提醒,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人聞之色變的嗅覺異常,其實也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症的症狀之一,另外包括睡眠障礙、便秘等看不見的症狀,有不少病友都是確診後才恍然大悟,提醒民眾要注意這些身體的早期警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62歲帕金森氏症病友Andy,原本從事電腦軟體相關工作,52歲時因長期疲倦、無力,走路都走輸穿著高跟鞋的女士、幫客戶修電腦甚至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才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他回想自己早在40多歲時,就有便祕困擾,經常3、4天才上一次大號,嚴重時甚至得靠灌腸解決;而且嗅覺和睡眠也早就出狀況,「那個時候跟太太一起去漁港,只有我完全聞不到海鮮發臭的味道!」「睡覺的時候、夢到高興的事,還會哈哈大笑。」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病友身體活動受到影響。病友也常出現嗅覺喪失、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根據近年來多項研究顯示,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嗅覺障礙的比率非常高,從75%-95%不等,而且病友出現嗅覺障礙的時間可能比動作障礙提早4年以上。

陸清松教授指出,近年有研究嘗試將帕金森氏症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是從身體開始(Body first),另一種是從大腦開始(Brain first)。研究人員把「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也就是睡覺會隨著夢境動作的這類患者,作為身體型的前驅表現,進而發現,身體型帕金森氏症病友的自主神經症狀像是便祕、低血壓較嚴重,嗅覺喪失也較常見。

此外,隨著用藥時間變長,帕金森病病友經常因血中左多巴藥效持續性以及藥物波動,併發出現「OFF斷電」現象和「異動症」,導致病患相當困擾。所謂的「OFF斷電」,病友Andy說,ON代表有藥效、有行動力,OFF顯示無藥效時,全身會痠軟無力,寸步難行,「就像是開車突然沒油,發不動!」

而「異動症」則是藥效推動力量太大,大到超過身體所能控制,導致身體容易不由自主地亂動。另一位62歲病友林先生說,自己確診與治療帕金森病已有20個年頭,但去年開始,短短幾個月摔了十幾次跤,讓他吃足苦頭,甚至連膝蓋都發炎了。進一步瞭解才發現是自己原有「比薩斜塔現象」,整個身體明顯向右偏移,再加上藥效銜接的異動現象,造成身體重心偏移,才一再跌倒。幸好,他接受建議,使用緩釋型藥物減少異動起伏,且持續運動習慣,迄今半年多,未曾再跌倒。

陸清松強調:「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過去要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曾經有人試驗以打針點滴輸注的方式。後來發展出從肚子上灌注、但所費不貲,台灣也沒有。所幸現在健保給付緩釋型口服藥物,可以讓藥效在體內像馬拉松接力賽般緩慢釋放,維持血中濃度穩定,減少藥效波動現象,讓患者少了off time、多了on time,同時減少異動症困擾,是病友一大福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現今治療技術,帕金森病病友要達到「3個Lucky 7」的治療目標,也就是7年生活如常的「蜜月期」、7年維持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期」,以及7年保持基本生活起居的「退休期」,其實很有機會。甚至,進入第四個7年,甚或從777變成999其實也都不無可能!但重點是早期發現和正確治療。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祖功也呼籲病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帕金森氏症,畢竟要與這個疾病共處15~20年,心態調整非常重要。「不管是不是帕金森氏症,都要面對生老病死,醫療沒有辦法阻止退化,但可以協助病友跟時間競賽,不能只依靠醫師給藥與精準治療,病患也要好好地動。什麼運動都好,千萬不要整天關在家裡,以免加速肌肉萎縮與語言退化。」也希望社會大眾了解帕金森氏症,適度給予協助、而不是用異樣眼光看待病友,如此才能讓病友更願意走入人群及社會,找回自在的生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