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連續數日破百,讓社會大眾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就是「清零」的日子已經過去,剩下的問題只剩「如何與病毒共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共識下,現在任何人逼問政府在「清零」和「共存」做選擇,根本都只是刷存在感的假議題。另一頭,政府要堅稱「共存及清零並不互斥」也很奇怪,畢竟有點邏輯的人都知道,這兩者在科學上本來就無法同時存在。
說穿了,目前有關「共存」的政治發言,並不是基於科學考量,而是基於政治和2022的選票考量,因此出現各種明知故問或刻意閃躲。
問題是,「如何共存」對於社會是有重要意義的,是需要明確的科學標準的。
我們就把話講白了。既然清零已不可求,那就是走向共存,但共存也絕非要成為「大幅解禁、大量確診」的「下一個韓國」,而是適度放寬防疫標準和措施,在避免日常經濟再度被中斷的情況下,同時抑制確診的大量增加。
好,所以政府給出明確的標準和作法了嗎?答案是給了一半。對於個人來說,防疫措施依舊很清楚,就是「快去打疫苗」和「勤洗手戴口罩」。
但對整體經濟呢?可能就不是如此了。
對於經濟活動來說,所有政策最重要的是具備「明確指標」和「可預測性」,才能拿來當作未來投資或經營規劃的依據。
例如,過去是「一校兩確診」就停課,現在改成要放寬,那究竟是「一校三確診才停課」還是「基本上都不停課」,就會直接影響安親班和線上課程的營運,連帶也會關係到企業規劃「防疫照顧假」對人力的影響。
所以這部分的標準和做法明確了嗎?目前的答案是「滾動修正」。
又如,過去兩年都曾因為本土疫情升溫,而要求大型宗教活動和大型展演停辦,現在改成要放寬,各種遶境暫不喊停,那究竟是「單日多少人確診就會喊停」還是「無論多少人確診都不會停」,也會直接影響相關活動及周邊經濟活動的規劃。
所以這部分的標準和做法明確了嗎?答案依舊是「滾動修正」。
最後一例,過去兩年大量運用的「防疫旅館」,現在改成要朝「居家隔離」來進行,那未來還需要多少防疫旅館,以及有沒有可能進一步解封入境隔離,都會直接影響觀光旅遊業的投資佈局。
所以這部分的標準和做法明確了嗎?毫不意外,又得到一個「滾動修正」。
換句話說,大家各自如何繼續防疫的部分很明確,但整體如何「經濟防疫」其實還不清楚,從上面的各種案例就能得知,實體經濟非常需要得到明確的標準和做法,否則許多產業的復甦步調將會被推遲,受到影響的就是一個個企業和勞工。
尤其,去年飆高的「經濟成長率」和不進反退的「實質薪資成長率」,再加上持續推升的通膨,都在在說明了疫情下的台灣產業發展更加不均衡,對於擁有大量勞工的零售服務業來說,晚一步復甦,就多一分焦慮和實際經濟壓力。
如果說政府要進一步坦然面對「共存」,需要達成更多的整體防疫條件,例如將目前僅有5成的第三劑疫苗覆蓋率拉高,或是要備齊更多Covid-19治療用藥,那也請明白提出來,讓大家有個底,知道何時能走向更有效的「經濟防疫」,相信多數人都會支持。
真的別再吵「清零」和「共存」的假議題了,如何以具體的「和緩共存」作法,明確達成經濟防疫,才是攸關民生的真議題。
●作者:李兆立/政治工作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