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蒲亭決裂:德國外交和國防的歷史性逆轉

▲德國一改過去偏重貿易和對話的和平外交傳統,突然覺悟「硬實力」的必要性,對歐洲地緣政治將有深遠的影響。(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央社-2022-03-14 06:19:32
特派專欄(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3日專電)2022年2月24日肯定是歐洲歷史上重要的一天。俄軍在這一天入侵烏克蘭,3天後,德國打破二戰以來的禁忌,宣布將大幅擴充軍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德國一改過去偏重貿易和對話的和平外交傳統,突然覺悟「硬實力」的必要性,對歐洲地緣政治將有深遠的影響。

納粹德國揮軍波蘭,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隨後大軍入侵蘇聯,至少造成2500萬人死亡。戰爭陰影深刻影響德國戰後的外交思維,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西德1970年代起推動的「東進政策」(Ostpolitik),藉由與波蘭、蘇聯等東歐國家的和解、來往與貿易,促進這些共產國家的民主和開放。

事後看來,當年東進政策的確打破冷戰對峙的僵局,為歐洲結束分裂鋪路。兩德統一30多年來,東進政策的思維持續主導德國的對俄關係,柏林與莫斯科的來往聚焦在貿易、對話和談判,軍事只是非不得已的選項。

因此,儘管2014年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不再掩飾對烏克蘭領土的野心,併吞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和扶持東部兩省份獨立,2015年德國仍不顧波蘭和立陶宛等中東歐國家的疑慮,與俄國簽約興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2)。按照這個根深蒂固的和平外交傳統,擴大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增加彼此的依賴是歐洲和平的最佳保證。

德國政壇也普遍排斥使用軍力,民意反對增加國防預算,軍力與經濟實力不成對比,長年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邦的詬病。美國前總統川普一再斥責德國不願增加軍費,只想躲在美國提供的安全傘,深受俄國威脅的中東歐各國也對德國的軟弱表示不解。

蒲亭悍然出兵烏克蘭,讓德國這個歐陸經濟大國彷彿久夢初醒,突然覺悟堅強的戰力才是歐洲和平的前提。再不強化國防,投資「硬實力」嚇阻獨裁者,柏林圍牆倒塌以來歐洲好不容易建立的自由民主恐怕不保。

俄國揮軍入侵烏克蘭後3天,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隨即宣布將編列1000億歐元(約合新台幣3兆1000億元)的特別預算強化軍力,未來每一年的國防支出也將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2%。

德國再也不相信談判能讓蒲亭回心轉意,還與蒲亭政府決裂,準備全力降低對俄國能源的依賴,並與歐美各國聯手制裁,打算在國際上長期孤立俄羅斯,堪稱是外交政策的歷史性逆轉。從經濟規模和製造業實力來看,德國有機會在未來10年打造出歐洲最強大的軍隊,對歐洲地緣政治將有深遠的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各國面臨外敵蒲亭威脅,對歐洲心臟再次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幾乎沒有疑慮,增加軍備的消息一傳出紛紛讚許和跟進。

這點部分得歸功於戰後數十年來德國對歷史的反省、以及與被入侵各國和解的成就,也讓人想起前波蘭外長席科斯基(Radosław Sikorski)2011年在柏林的名言:「相較於德國的力量,我更怕的是德國的不作為」。( 編輯:韋樞)1110313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