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朱駿/好管理才是第一生產力與科技安全的保證

▲新科技幾乎都會有風險,但人類的管理才是應用具有風險科技的核心關鍵要素。(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文/朱駿-2022-02-05 11:46:39
據媒體報導,小泉純一郎、細川護熙、菅直人、鳩山由紀夫、村山富市等5名日本前首相,以福島核災導致許多兒童正苦於甲狀腺癌為言,1月27日致函歐盟委員會,函中提出有關「反核」的見解與呼籲。甚至給出「推動核能是亡國政策」的論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核電不是單純的科技議題

5位日本前首相共同針對核能議題表達一致反對的看法,其中包括當年人氣頗旺的小泉純一郎,這個看法的份量不可謂之不重。去年以及2018年台灣的公投都包括核能議題,與台灣的能源戰略乃至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值得我們深思,做出理智的決斷。

核能到底安不安全,是不是人類應該發展使用的能源,已經吵了半世紀以上。本人1980年代在德國唸書時,就看過氫彈之父泰勒與其亦為知名物理學家的德國弟子在電視上以德文辯論此議題。泰勒贊成發展核能,其弟子反對。同為尖端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判斷與結論,顯然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涉及人類價值理念的選擇。

就人類科技的發展歷史來看,大多數的科技都能逐漸提升進步,趨向成熟完善,但其應用永遠沒有百分之百不出問題的保證,這個不能保證有科技本身的不足,也有人類管理上的缺失所致。

核能電廠出安全問題在於管理不善

全世界的核能電廠至今8次5級(含)以上的嚴重事故,如三哩島、車諾比與福島的災難,主要是人為管理不善造成。法國主要依賴核能,迄今未出現問題,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都在使用核能,核能技術還在繼續更新發展,看不到這些國家有亡國的跡象。

是故,5位日本前首相「推動核能是亡國政策」的論斷,可能禁不起事實的檢驗。反倒是若因為反對核能,令自己國家沒有充足的廉價電力,支援經濟發展與民生日常需要,可能會搞亂國家,令其走向衰弱落後之途。

風險社會理論有實踐上的斷層與風險

在德國,幾十年前就出現了一種「風險社會」理論,認為很多科技的應用存在未知數,具有難以預測的風險,不應輕易投入使用,以免造成難以逆料的災難,這種存在風險的科技不僅僅是指核能,還包括很多其它領域的科技,例如基因工程、幹細胞、複製生物、……等等。

風險社會理論很能吸引人的注意,「理論上」所說的都言之有據且成理,但一旦落在現實生活中檢驗,就會產生問題。如果因新科技有風險,就不發展,或不投入應用,在國際間的競爭,可能就會造成使用者可以利用新科技宰制不使用者的局面。

或是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若是能應用新科技,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之內,可以緩解;如果不用此新科技,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社會容易陷入混亂難以治理的處境,頗有難以為繼的困境。如何能有正當理由拒絕使用這項新科技?

再者,根據人類科技的發展歷史來看,科技是發展出來的,可以持續提升其水平,若因有風險就不投入使用,基本上就是阻斷了科技進步完善的機會,人類的文明很難持續推進。就以核能電廠而言,自始迄今,技術也不斷地提升,新的設計也翻新好幾代了,安全度也提高許多,如何能有正當理由拒絕使用?

管理才是關鍵的核心因素

歐洲的德國預計在今年(2022)就要成為無核能國度,依照民進黨政府的規劃,台灣2025年就要成為無核家園。為此,現在台灣近10%的核電產能照理要全部歸零,將以天然氣火力發電彌補,同時取代近10%的煤電,電價必然大漲,已可預見,空氣品質未必能改善,可能還有惡化碳排放的風險,天然氣供應是否可持續穩定也是問題。

與德國相比,台灣的準備是否充分?是否具備作為替代之綠能的技術實力?具有德國能從鄰國購買電力的條件嗎?這涉及台灣既存之現實條件的剛性限制,以及執政者治理國家,面對現實的限制條件時的判斷能力與良心,不是科技問題,是管理問題。

總的來說,新科技幾乎都會有風險,人類的管理才是應用具有風險科技的核心關鍵要素。人類的科學技術就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旦被打開了,就收不住了,也別費這個腦筋了,應該動腦子在如何加強人類的管理意識與能力,讓所有應用的新科技產品在遠遠未達其極限之前就能汰換新品,保持其安全狀態,給新科技的完善爭取時間,並能同時緩解民生問題,才是正辦。

總之,管理而且是好的管理才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生產力,不是科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受制於人的管理,不是第一位。人者,心之器也。人心的好壞直接決定管理的品質,看起來,良心才是第一生產力的基礎。我們的政治人物似乎就缺乏良心,台灣如何能有真正優良的生產力?同時,沒有良心的管理一定會是壞的管理,結果是產生第一破壞力。此處的論斷適用範圍不僅只於核能或科技,所有議題都適用。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