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許多流傳下來的姓氏,或因地理位置、或因歷史淵源,產生了一些就現代人來看相當奇特的姓氏文化,其中就有「難」這個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氏是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最廣為流傳的起源說法,出自古鮮卑族吐難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在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鮮卑族吐難氏,亦稱土難氏,為鮮卑拓拔部中的一個小部落。
在古鮮卑語中,吐難是對一種禽類動物的稱呼,由於古鮮卑族該部族人崇尚該鳥類,便把部族名稱起為吐難,並將該鳥當成自己部族的圖騰,後成為姓氏。
與前篇介紹過的死姓一樣,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推行漢化運動期間,許多鮮卑族姓氏都改為漢姓,吐難氏部族民眾就分別改為漢字單姓的難氏、山氏。其中的難氏一族隨鮮卑族北遷至東北地區,居住的松花江當時也曾一度改名為難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這些難氏的鮮卑族繼續向北遷徙,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縣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時期的古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古代鮮卑族官員的事蹟,他的名字就叫作「難樓」。
現今仍存留在中國的難姓人極少,屬於中國人口最少的「3小姓」之一,主要以河南為郡望,主要分佈在今河南省的洛陽市、焦作市武陟縣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