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變異株Omicron傳播力強,但症狀較輕,是否就是人類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曙光?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提到,與病毒共存有三大條件,關鍵在於醫療量能可負擔,但現在仍不是與病毒共存的時機,最快應在三、四月才能開始實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蘇一峰在臉書上表示,許多人把「與病毒共存」想得太輕鬆了,若是與病毒共存可能會造成醫療癱瘓、死亡個案增加,甚至萬一失控恐怕要封城,他更透露,原本計劃可能是每天增加一百例確診的共存,「但病毒沒有配合計劃的義務」,台灣目前應朝向「有條件式與病毒共存」。
今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提到,目前台灣對相關確診者都有跡可循,中央會努力清零,但也不排除未來與病毒共存,現在疫情都還在可控範圍內,呼籲民眾要盡量打疫苗。
「我認為我們未來一定要走到這條路,但目前我們不具備與病毒共存的條件」,洪子仁坦言,雖然民眾應該要有與病毒共存的心態,但現今國內外疫情嚴峻,還不是放寬防疫措施的時候。
洪子仁進一步指出,若現在就放任防疫,社區恐怕會爆發指數型病例增加,對尚未接種疫苗的族群威脅仍大,不過因為相較去年五月,民眾多已接種疫苗,因此也不用提升警戒禁止內用。
洪子仁認為,若要與病毒共存有三大條件,包含疫苗覆蓋率需提高、維持適當NPIs(非藥物介入措施)如持續戴口罩、要有效果好的抗病毒藥物,當三個條件都成立時,才能逐步鬆綁邊境檢疫與國內防疫措施。
洪子仁提到,根據美國CDC資料,沒有打疫苗者住院比率為10萬分之67,但有打疫苗者住院比例約為10萬分之3.9,相差了17倍,發生重症等風險更提升了20倍。
「我們要慢慢學習與病毒共存」,洪子仁說明,在未來學習與病毒共存的過程中,民眾要對病毒風險有正確認知,像是政府不必強制禁止內用,但民眾聚餐前要先思考自己有無接種疫苗、評估染疫風險,仍要提高警覺,不過若是染疫也不必恐慌,因為Omicron死亡率較低,且接種疫苗後可預防重症、死亡。
對於何時能走向與病毒共存,洪子仁推測,現在Omicron在家戶、職場、餐廳等穿透率都很高,但若是醫療量能可以負擔下,有增加零星個案是可以被接受的,最快在三、四月時,就可從邊境檢疫逐漸縮短隔離時間,屆時勢必還是會增加零星確診個案,但關鍵在「醫療量能」能負擔的情形下,就可以漸漸鬆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近期有研究指出感染Omicron會出現「腦霧」症狀,可能會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洪子仁解釋,研究是英國觀測確診者發現有此症狀,但目前台灣確診者皆無此現象,還待更多案例、論文與科學證據支持。
※【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
1922」專線,或「
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