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報》報導,近期《報導者》揭露外籍學生來台求學卻慘淪奴工的相關報導,引發社會大眾廣泛的關注,報導指出,一群烏干達學生到彰化縣的中州科技大學就讀,校方沒有提供承諾的英語課程,獎學金也跳票,還被派往和所學無關的異地工廠工作。事件曝光後,推行數年的「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的施行狀況也成為外界矚目焦點。對此,《四方報》專訪某位不願具名的教育部訪視委員、同時任職於某大學的教授,聽聽這位長期投入東南亞議題研究的專家暢談對「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的看法。他認為,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立意良善,目的在於培養新南向國家青年學子,打造品質良好的跨國人力,實行至今,也非所有開辦課程的外籍生皆淪為廉價勞工,他希望藉由《四方報》的訪問,能夠讓大家有機會了解「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的全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南向專班原意雖是好的,但執行上難免產生亂象,例如這次中州大學的烏干達學生,或是2017年康寧大學的斯里蘭卡學生所涉入的紛爭。《報導者》將問題揪出,我認為可以導正缺失是件好事,不過也希望社會大眾能看到新南向產學專班的全貌。」該名教育部訪視委員表示,台灣高等教育自106年推出「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以來,教育部會定期派出訪視委員去合作企業進行全面性普查,訪視過程中,有8至9成的學生滿意度極高,少部分會提出幾乎未到校上課,但仍須繳納學費的疑慮。這名教育部訪視委員指出,雖然學生一週僅去學校上課1至2天,但透過學校和國際企業或上市上櫃公司牽線和洽談,才能提供學生安心實習和工作的機會。
「學校跟企業和工廠大部分已經合作10幾年,只是原本實施的對象是台灣的高職生,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問題。近幾年因為少子化,即便待遇提高,台灣高職生也不願意做初階工廠的工作,因此將實施對象改為外籍生,來台灣的外籍生可以一邊學習和存錢;產學專班則可以補充廠商需要的實習人力,聘用待遇等同於過往對本國學生的待遇,並沒有苛扣或虐待。」
教育部訪視委員表示,外籍生來台灣後,第一年主要在校內上課,二至四年級才會到企業實習,實習階段每週僅一至兩天到校上課,其他時間則是到企業實習、工作,薪資約兩萬多塊,如果願意加班則會有加班費,扣掉學費和生活費,算下來還能存到一些錢。他透露,「這樣的政策在東南亞國家挺受歡迎,同時提供給學生就學和工作的機會。我們學校開班以來,境外生來源國主要以印尼和越南為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教育部統計,「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2017至2020年已開設297班,註冊人數達11,230人,2021最新學年度預計開設83班,招收3,300人,通過審查的「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能收到教育部補助的開班費用,從100萬元至400萬元不等。在此計劃下,盼能達到企業有人力、學校有學生、外籍生能學習、實作及賺錢,畢業後有機會進到企業在台灣及母國的公司工作,「健全的產學專班會提供給學生許多工作機會,像我們曾接洽過麥當勞或瓦城等大企業,待遇和未來工作權益等同於台灣本國籍學生,並不會剝削學生的權益。」這樣三贏的策略原是美事一樁,然而少數不肖的學校在執行過程中偏離政策軌道,導致美意蒙塵,令人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