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朱駿/兩岸風險趨大,今年可能出現大轉折

▲總統蔡英文先前發表元旦談話,其中提及兩岸關係。(圖/記者黃宣尹攝影,2022.01.01)
文/朱駿-2022-01-11 12:49:43
中美激烈鬥爭,民進政府一邊倒無條件地投向美國,而地理上,台灣又靠大陸太近,離美國太遠,勢必要冒極大的風險,這個風險似乎從今年起會逐步增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陸出現不尋常信號

1月8日大陸媒體發布了採訪孫亞夫的全篇內容,孫在其中縷述兩岸情勢的變化,並說道:「二十大會提出未來五年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也有可能會提出一些新的主張,這會對推動對台工作、對台海形勢產生積極影響。」這是一個不尋常的信號。

照理說,兩岸關係是由習近平親手抓的,是不是要「提出一些新的主張」,習說了算,以孫的層級,這麼說話,已經是極大的僭越。何況,這種表示隱含著對迄今的對台政策的軟性否定,妄議中央大政,是對習不敬的。然而,以孫謹小慎微的性格竟做此發言,應該是受指派有意釋放信號的。大陸方面已經藉此一篇訪問預告了將調整對台政策,距中共二十大還有10個月左右時間,台灣人民不得不及早小心關注。

台灣也有類似信號

回頭看蔡英文循往例在元旦發表的談話,藉機吹噓美化自己的政績,通篇都是台灣,沒有提到中華民國四個字,內心的想法昭然若揭,但無法逃避兩岸的現實,令她不得不說,「最後,我想談一下兩岸關係」。放在最後特別強調的事常常是最關鍵與要緊的事項。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軍事絕對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選項。軍事衝突將衝擊經濟穩定」的說法。大家如果不健忘,在2019年2月蔡英文接受美國CNN訪問時是這麼說的:「以現在臺灣的防衛能力來看,我們在第一波的防衛的能量其實是有的,…我們期待的就是說,我們自己會承受第一波的攻擊之後,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可以共同站出來對中國做一個很強烈的表示跟壓力。」一副巴不得趕快開戰,讓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捲進來,畢其功於一役的心態。

何以在2019年不知道戰爭解決不了問題,經過了近3年,而且是台灣在國際曝光度最高,獲得美日諸國軍事表態支持度最高的3年間,蔡英文突然冒出「軍事絕對不是解決兩岸分歧的選項」之語?顯然幕後發生的真實情況與幕前吹噓的有重大落差,也有情報在在顯示戰爭風險逐步升高吧?

和平已在風雨飄搖中

兩岸情勢由於民進黨力圖跳脫「兩岸一中」的事實,接下來長期修憲的圖謀已經啟動,將走向新憲法與新國家之路,美國故意縱容其表演;其次,中美惡意相向,雙方的激烈鬥爭越來越檯面化;再者,香港因素令「一國兩制」已完全不可能為台灣人心接受,已經看不到「和平統一」的機率。然而,兩岸統一又是中共念茲在茲,越來越急切的念想與願望,剩下的手段只有武統,不可能再有其它。

在大陸一方,今年領導人理應換屆,若真如一般預期,最高領導人不動如山,那麼,留任的最大理由應該就在統一台灣,沒有其它。中美關係不論好壞順逆,一定會世世代代發展下去,不可能以個人有限生命中的短暫作為保證什麼結果,只有統一台灣是有可能在個人有限生命中獲致關鍵性的結果的。

而且,一旦啟動統一的行動,一定會有底線思維指導,要能兜底,考量的不會只是統一,還會考量統一後消化台灣的治理問題,這都需要相當的時間。然而,個人生命有限,精力有限,不可能拖長,懸而不決,這就會對延任者有急迫感與時間壓力。

是故,只要中共20大開過後,目前最高領導人依然在位,大家都會盯著看,他是否能兌現把持權力後該負的歷史責任,他的壓力也會逐日點滴地升高。依目前情勢的發展趨勢,要兌現完成歷史責任只有武統,不可能有其它含糊辦法。

兩岸情勢已經很明顯,自今年起,只能一步步地接近不知何時爆發的戰爭或瀕於戰爭邊緣,只有一年險過一年的可能,不可能在目前情勢趨勢不變的情況下,無端翻轉走向緩和,除非民進黨回到「兩岸一中」的事實,這似乎是天方夜譚,或者2024年國民黨在總統大選獲勝,這個機率目前看起來不高,而且還在降低之中。

民進黨的賭局看不到勝算

1月11日新聞報導,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表示,贊同台灣近期對需要幫助的國家提供實質支持,但全球勢力正在調整,儘管台北認真努力,各國面臨北京的壓力愈來愈大;「基於台灣拒絕『九二共識』,他懷疑能有一個簡單的調整方法,以扭轉北京削弱台灣地位的壓力。」

就事實的邏輯而言,「九二共識」已是明日黃花,站不住腳,但不表示沒有其它可用且中共無法拒絕的說法,但在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中完全不可能出現。

蔡英文與民進黨是在賭一局最終必輸的博弈,遭殃最重的就是台灣人民,這個結果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如果情勢趨勢不變,兩岸問題不可能有善解了,兩岸前途,匹夫無責無奈,只能默默承受。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