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俗女養成記》播映後,好幾個朋友推薦,評語不外乎「滿好笑的!」、「女主角很強」,拖拉一陣,趁著中秋假期我也看了。
「我是陳嘉玲,是個住在台北卻永遠不是台北人的台南女兒。」
第一集女主角的破題自介,直白得令我心驚。愈看,愈覺得所有好笑背後,其實坦白得殘忍。
說是描寫大齡女子心境,恐怕不太精準。我想這部戲演出的,是一種北上的南部女性的心累與自我懷疑,身為高雄人、北上工作八年的我深有同感。
台北是個好地方,但它的進步與光榮似乎與我無關。台北有很多好吃的東西,但時常,我在台北街頭吃到蒼白碗粿時總暗暗生著悶氣,我們南部碗粿可是鑲著大塊肉和鹹蛋黃,上頭再豪邁灑一把菜脯啊!
又或者,每每看到「鍋燒意麵」招牌便著魔走了進去,一端上桌便想掉頭走人,明明就是海鮮湯麵,為何要冠上油香鹹鮮鍋燒之名?「高雄隨便一家早餐店的鍋燒麵都很好吃。」我曾對先生這樣說過。
那些生活的微小片刻,加上根本沒有能力買天價台北房,在在揭示了「妳不屬於這裡」。如此單刀直入,如此直言不諱,而我們無力反抗,只能鼻子摸摸,繼續死皮賴臉待了下來,以為再混幾年,這座城市終究會接納我們。
免不了,無房無車一事無成的焦慮與恐懼再度被掀開,這些年覺得在台北好像獲得了很多,但到頭來似乎都是泡沫。最真實的,是一種剪裁再美的風衣或再硬挺的西裝褲都掩藏不了的自卑。
自卑到後來,我們不免要學會自嘲。人生魯廢如此,不能再缺乏幽默感,雖然那笑聲的底蘊都是嘆息。
陳嘉玲的左支右絀,博君一笑,卻也真實映射我們的生活寫照:動彈不得、且戰且走。
你以為看劇只是打發時間嗎?不,我覺得它穿透了層層華美表皮,讓許多南部女兒再度想起那個刻意不去想的問題:「我留在台北,究竟有什麼意義?」
看《俗女養成記》另一個後遺症,是想家。
只要劇情轉換至小嘉玲童年,幾乎每一集我都看得欲淚欲泣,絕不是劇情狗血煽情之故,而是它太真實了。
真實到會讓很多南部女兒想起,自己的家也曾是那樣:固定跟爸媽、阿公阿嬤、兄弟姊妹晚餐,餐後一起看連續劇。阿嬤與媽媽之間的關係總是微妙,爸爸永遠是說話最沒份量、卻往往很願意犧牲享樂養育孩子。
看劇時,我總想起自己的家。
可是那個家,不復見了。
阿公阿嬤過世了,我也北上工作,大家各忙各的,家的圖像早已默默起了變化。怎麼也沒料到,今日一部劇,竟能勾起那麼久遠以前的回憶。
劇中,女主角的小學同學開玩笑說她:「恁天龍國來的攏按呢喔!」
我也曾被如此說過,一模一樣的台詞,一模一樣的語氣。
可知我們想家,有時卻被故鄉推搡在門外,回到了家,台語卻突然不輪轉起來,非得適應一陣,方才像回魂似的一連串台語垃圾話;在台北搭公車捷運順暢得像反射動作,卻在故鄉某個馬路口停下機車,歪著頭確認該往左或往右。
那一刻,總讓人惶惶然:究竟哪裡是我的安身之處?
是那種兩地之間的游移與飄忽,讓人明明人在故鄉,卻有鄉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劇還沒看完,我不知道陳嘉玲會如何面對生命中變動的一切,正如,許許多多像我這樣的南部女兒,即使看完了戲,也仍舊不知道該如何正視打從心底湧生的無力與拉扯。
陳默安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