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總是愛得好累?

海苔熊-2019-02-05 08:00:00
最近在分析一筆資料,研究參與者來自台灣四面八方,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經常愛得很辛苦,卻又重複這種辛苦的感情。我稍微粗略的劃分了一下,裡面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總是容易受到缺乏安全感的人吸引,然後在這個匱乏的關係當中,很難表現出自己真正的感覺。

●另外一些人,有些時候會遇到能夠給予安全感的伴侶。儘管如此,因為他們不相信對方給的愛是「真的」,所以可能會不斷地測試、或者是把自己的感受藏起來,到最後對方也離開了[1]。

看起來是兩種人,實際上背後都有同樣的狀況——那些懷疑對方給的愛是假的、是暫時的人,其實真正懷疑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值得被愛。而這樣的一種懷疑,其實源自於童年。

童年被忽視的記憶

童年曾被父母忽視的人,也比較難跟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快樂[2]。昨天收到一篇很新的研究,覺得有趣又驚悚!這個跨國調查找了3483個青少年,平均年齡介於20歲到30歲(因為不同國家的平均年齡不一樣)[3]。

回憶你的童年,倘若經常受到父母拒絕(冷漠以對、忽視[4]、攻擊或敵意、覺得父母就是不喜歡自己),那麼很有可能你會有以下的狀況:

1.人際關係當中容易感覺到焦慮

2.有比較差的心理適應

。敵意跟攻擊:經常想到攻擊或衝突等等不好的事情。

。情緒不穩定

。低自尊:「我覺得我不好,而且永遠也不可能會好」

。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

。對世界有負面的看法:「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快樂的地方」

。情緒反應度低:很難表現出我真實的情緒

3.害怕親密

。害怕表達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情緒

。在人際關係當中會隱藏自己的感受

。對關係有緊張或焦慮的感覺

這篇文章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個是母親的影響效果比父親來得大,另外一個是,他並不是真的追蹤這些孩子20幾年,而是調查這些青少年他們對於父母的影響和「記憶」。換句話說,不管你爸媽在小時候事實上是怎麼樣對待你的,只要你「感覺」被忽視,就會影響你現在的人際關係和對自己的看法。

解救自己

好啦,現在你已經知道自己在關係裡面的疲累,多少源自於你對自己的缺乏自信;而且都好這樣的狀況和「父母忽視你」的記憶有關。我知道你會問我怎麼辦,文章後面有提到,這個研究是受到情緒焦點取向治療的影響(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EFT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去找一個EFT的治療師,根據一個追蹤32對夫妻24個月的研究,EFT可以有效提升關係滿意度和增加安全堡壘行為(secure base behaviour),降低關係中的焦慮[5]。EFT不論是在伴侶治療或者是個人的治療都可以進行,所以就算你現在是單身或者是感情一言難盡,也可以找治療師試試看(非工商傳送門)。

「不想再喜歡那些,不需要我的人;也不想需要哪些,不愛我的人。但是,這樣我身邊,就沒有人了。」早上在IG看到這句話,覺得又好笑又比鼻酸,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在不愛自己與不需要自己的人身上,卻很少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如果你在感情裡面總是愛得很累,那個眼前重要的並不是去找一個讓你可以愛得輕鬆的人,而是練習在每一次的愛與被愛當中,不用再依靠別人,來讓自己得到完整。

參考文獻

[1]Lemay, E. P., & Clark, M. S. (2008). “Walking on Eggshells”: How expressing relationship insecurities perpetuates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2), 420-441. doi: 10.1037/0022-3514.95.2.420

[2]Wood, J. V., Heimpel, S. A., Manwell, L. A., & Whittington, E. J. (2009). This mood is familiar and I don’t deserve to feel better anyway: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to repair sad mo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2), 363.

[3]Webb, J.(2018)。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張佳棻譯)。台灣:橡實文化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4]Rohner, R., Melendez-Rhodes, T., Kuyumcu, B., Machado, F., Roszak, J., Hussain, S., . . . Ashdown, B. (2018).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Remembrances of Parental Rejection in Childhood and Adults’ Fear of Intimacy: A Multicultural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 Rejection.

[5]Wiebe, S. A., Johnson, S. M., Lafontaine, M. F., Burgess Moser, M., Dalgleish, T. L., & Tasca, G. A. (2017). Two‐Year Follow‐up Outcomes in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An Investigation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Attachment Trajectori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3(2), 227-24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