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說15歲之前,我都過著在舒適圈裡的生活,那麼初來乍到美國的我,就像是一隻突然被撈上岸的井底之蛙,所有的體驗都讓我覺得驚訝又新奇,彷彿一盞大太陽般的聚光燈直接地照在我頭頂上。
在我開始廣泛接觸到大量外界的資訊衝擊之前,讓我打開心門、擁有自信的是我鋼琴老師的太太,因為知道我獨身在國外,有一天她告訴我,在美國她就是我的媽媽;是她讓我擁有能夠欣賞不同價值觀與事物的態度。我還記得,每個星期時六在鋼琴老師家練完琴之後,她會幫我們幾個15、16歲的小女生開一個有點像英文課的語言輔導,教我們英文單字,常常課後她會聊起一些她的人生經歷和小故事。
她是出生在1912年的一位俄羅斯猶太人,母親早逝、父親帶著三個女兒移民美國後,因為太貧窮,父親在她三歲時送到孤兒院,她的人生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在獨自成長的過程中,她仍然繼承了猶太人熱愛文學、音樂的傳統,身為作家的她常常告訴我能夠欣賞美好事物、欣賞音樂和文學,是身為一個人最重要的靈魂。在他們家中書櫃擺滿藏書、牆面懸掛著許多油畫、鋼琴老師彈得一手讓人癡醉的好琴。在那裡,我聽到的人生經歷、讀到的書、看過的畫,都是我以前我從來沒接觸過的,美國媽媽對世界的觀點和看法,更是賦予了我從來不曾想像過的視野和寬度。那是我打開窗探索世界的第一個起點。
第二個起點,是從16歲在美國考取駕照開始的,握著汽車方向盤就像是掌握了某種探索世界的決定權;而從擁有駕照起,我也開始擔任母親公司的採購工作,城市裡讓人目不暇給的知名百貨公司和選品店,是我家常便飯般每周走訪的地方。這兩件事不約而同地影響了我對採購和看待時尚精品的態度。
從一個沒有自己觀點、果斷決定事情的人,到一個人擔當起採購任務後,面對新的路、新的店家、新的品項,要或不要、是否符合要求,這些決斷能力都在過程中的初期訓練。80~90年代時期的美國購物中心規模和陣容都是世界一流的,不只第一線設計師品牌齊全,連剛出頭的新銳設計師都彼此爭奇鬥艷。從當時就流行的LOUIS VUITTON、CHANEL開始,那時候的我穿梭在這些精品店之間,像海綿般大量吸收各家品牌、風格、人氣品項的知識,從第一手的親身接觸中紮實地累積。
在美國感受到的時尚震撼是奢侈品牌無時差的第一線新動態,之後到倫敦讀書,感受到的不只是前衛創新,更是一種融合歷史與當代時尚的結晶,這樣的時尚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從前衛創新的表現手法,到時尚背後的文化深度都是成就時尚不可或缺的關鍵。
圖片來源
英國對美感和文化講究,從倫敦市中心建築物自然散發的嚴肅感和華貴感,就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自歷史中淬煉出來的英姿。但同時他們又真的懂什麼叫創意,這一點從我讀碩士的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簡稱LCF)或倫敦最潮的夜店就能看得出來。那時候我們最愛去的夜店叫BOOMBOX,這間傳奇夜店是所有時尚設計師、明星和超模最常出沒的場所,連Louis Vuitton的男裝藝術總監Kim Jones都是這裡的常客,至今沒有任何一家夜店可以超越它的魔力,不是在於那家店空間或裝潢有多特別,而是願意為了去BOOMBOX而打扮的人們太特別了,那是超越所有時尚伸展台的前衛感和實驗性。當時為了要去BOOMBOX,每個人至少要化兩個小時的妝,連穿著打扮的主題都要先規劃好,整個狀態真的是體會到活在潮流中!
圖片來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因為這些曾經在不同國家生活求學的經歷,讓我對於風格和造型的接受度非常高,視野也更寬廣。我曾經問母親:妳覺得我是什麼風格的人?身為專業造型師的母親居然笑著回答:我說不出來,妳的風格太廣又多變了。有時候我想,就是因為這些在異國生活和求學的經驗,讓我懂得欣賞各式前衛潮流,而在潮流背後,我又理解到時尚絕對不只表淺的事物,無論在設計師、設計風格、或穿戴的人身上,都能因為時尚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態度與自我的認識;那是一種對文化和人文質感的講究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