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創讓人覺得反感,因為只有價格沒有貼近

雪兒-2018-09-22 08:00:00
走進了古典的西門町紅樓,曾經是日治時代八角堂,今為臺北市著名的文創藝文場所,往裡面走有台灣新創的文創商品,每一件都充滿了意象跟活力,有句標語「讓你喜歡的事情變成生活」,這句話說真的好,往檯面拿起了商品,看了標籤上的價格,翻了白眼,心中只想罵「去你喜歡的生活,我高攀不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幾何時,台灣的所有老街、古建築、老屋、觀光區都掛滿了文創商品,這些商品動輒都是好幾個便當誇張的價格,不乏鑰匙圈、杯墊、杯子以及生活物品,以前喜歡逛逛這些小店,現在每去同個地方,拿起了所謂的文創商品,總覺得似曾相似,許多都是換湯不換藥,杯子一樣,LOGO換了,杯墊一樣,圖案換了,只因為多了「文創」兩個字,價格卻是翻漲數倍,文創已經在四處氾濫成災,「手做」商品也不惶多讓,彷彿只有手做的商品充滿溫度,事實上價格卻讓人心寒。

問問身邊的朋友「你們誰會買?」
朋友A直言「這價格都可以買二線品牌,為什麼要來買文創商品?」

的確,只會高吹自己的品牌價格,卻沒辦法貼近真實消費者的需求,或許當文青的消費力轉移之後,這些文創商品也只能下架的命運,當然實際問在做文創的朋友,也是滿肚子委屈,有些文創園區光上架費用就高達五成,許多創作者根本沒有權力去執行定價,加上租金跟管銷費用,一件商品售出也只能拿到自己應得的利潤,還要配合活動宣傳,最終兩敗俱傷。

遠見雜誌在2018年「誰FIRE台灣老闆」的兩個案例:

網美只打卡不住宿 佳佳西市場旅店:文創難做

9年前,佳佳西市場旅店風光開幕,並將文創跟文藝結合,請來知名的演員跟導演設計房型,可是一晚3000元的價格,消費者並不買單,即使名揚海內外,成了許多外國藝術愛好者朝聖、必住的場域,卻無法擋的過價格戰最後的犧牲者。

9年後,台灣真的不缺這樣文創風格的旅店,尤其是台南更多新的便宜設計旅館,例如友愛街旅館一晚床位也才550元起,消費者要的不是打卡拍照,更多是體驗跟感受。當價格跟體驗無法跟上現在或是競爭者,或許難做的不是文創,而是心態。

圖片來源:友愛街旅館

七年級生潮牌GALOOP熄燈 「市場養不起國家隊品牌」

2003年成立了GALOOP蝸牛品牌,定位要做台灣的無印良品,2018年卻宣布於8月底結束營業,或許商品本身真的很有理念,曾經也備受支持跟推崇,但商品要在市場上生存就必須要去符合市場需求或期待,但似乎這些國家隊或是文創商品不太清楚自己的問題,不是去跟市場妥協,是商品本身就該具備的條件之一。

多年前,我很喜歡文創商品,也喜歡逛文創商店,他們讓我看見台灣滿滿的創造力跟生命力,用創意改變現有的生活,並提升了商品所附加的價值跟存在。

這幾年,我很厭倦文創商品,台灣從頭到尾都是滿滿的文創園區,文創園區裡有滿滿文創商店,文創商店裡總是那幾間同性質的商店,肥皂!染製!木製!茶飲!布類!飾品!..好吧!還有很多,看來看去似乎都非常雷同,都有共同點,單價很高!單價很高!單價很高!一拿起來都會被標籤上面的價格嚇到吃手手,曾幾何時文創變成了曲高和寡的東西。

相反當我去逛泰國,同樣的設計類型衣服,價格天差地別,當我去逛歐美市集,同樣的跳蚤市場,價格也是南轅北轍,因為租金很貴,上架很貴,文創很貴。

對不起,我很欣賞文創商品,但無法購買下去,或許在許多文創品牌熄燈之後我們在想,
文化創意,該是一種曲高和寡的美麗,還是一種走進你我生活素質的美感?

慢慢的,你會不會不太想去什麼文創園區?或著,許多人拍完照就走了,反正你要的也不是文化創意,只是拍照而已。

———————————————————-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herstravel
旅行部落格:http://cherstravel.blogspot.tw/

走你們自己的旅行吧!做一個有故事的旅人

雪兒新書《自己,才是旅程的終點》三采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NOWnews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