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縮小的台灣—「明天柑仔店」

姊妹淘編輯部-2018-09-11 19:29:01
撰文:林佳慧《雙城故事》編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雙城故事》男主角鄧天明 (溫昇豪 James Wen 飾演) 的出場戲,也是一場描繪大稻埕細膩人情的戲。以現代的用語來說,這個過程,觀眾很容易理解成「以物易物」,但在裡面除了物的交流,身為編劇想讓觀眾看見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意與心意的交流。

鄧天明的「明天柑仔店」

身上有兩元,但只需要用到一元,於是多的一元,「來,你來用吧!」。種了一塊地,收了一籃菜,我們既不浪費作物,也不貪執擁有,就一起共享吧!那是一個多美好的狀態。曾經的台灣,我們的長輩們都是這樣過日子的。在我所居住的小村漁港裡,現在也還是這樣的。那種人與人交往之間的既公正也厚道,有溫情更體貼,沒有你我分別,也沒有價值評斷,只有互相的需求供給和人性、人情。

《雙城故事》以這個開場,呈現這塊土地上特別令人驚艷的人情味,而鄧天明的「明天柑仔店」的場景,則是想要具體而微的呈現我們日日生活的這片土地,真實多元,豐富包容的景象。「明天柑仔店」不僅僅是個人情交流的空間,也是落實生活美學與文化氣質的藝術場域。

一個木頭招牌,向左拉,是BAR;向右拉,是柑仔店,美術組的精巧設計,凸顯了這個陋巷小店的日夜風景。肉鬆( 羅美玲 Yokuy Utaw 飾演)與小男孩樂團的歌聲,呼應著劇中人物的心情,時而熱情奔放,時而低切婉轉。一盤外國人都搞不懂的豆腐乳配著粥,甘甘甜甜的本土風味,作了國民外交,單刀直入卻滋味飽滿的直達外國旅人的胃與心。

鄧天明。他的名字,就彷彿在等待破曉的天際線衝出一抹藍色的光芒,雖然現下不那麼春風得意,過去的功成名就都成雲煙,但仍然有著那麼一點對美好明天的期待。於是,在他那個名叫「明天」,卻販賣舊式生活情趣的「柑仔店」,就成為往來的旅人過客,編織夢想,交換情感的療癒之地。

這樣以文化底蘊落實在店鋪經營的「明天柑仔店」,莫非只是戲劇中的文化想像?不是的。故事是要從曾經存在永康街的「?什麼」這家店說起。

「?什麼」店名奇怪,店的陳設也奇怪,賣的東西更奇怪。從門口經過,就可以看到店主人玩子以老窗框拼成的窗戶、木門,五顏六色的地板也是拆掉的門板拼貼組合,看起來似乎像是一間小雜貨舖,販賣古早味的手作藝品,但卻又不像是只有這樣。一進店,顯眼的大木桌,做成台灣的形狀,總有人在泡茶奉茶,但那不一定是店主人,有時會是志願顧店的「客人」們,熱情的招呼你入座,為你奉上一杯茶。習慣了進店就是要買東西的人們,往往一開始進店,反而無所適從,因為這家店,從來沒有要你買東西,店主人玩子這個「賠錢貨」想賣的也不是東西,而是「故事」,藉著你我的「故事」開啟人與人之間的對談。你為何來到這裡?你有什麼樣的故事可以分享?你想聽什麼樣的故事?

玩心甚重,從不拘泥形式,也不重複自我的玩子,一開始的初心,是想要有一個藝文空間,讓人們來到這裡可以卸下包袱(心裡的,或實質的),彼此交換故事。「交換故事」能賣錢嗎?當然不能。但,卻吸引了各方人士,將這裡凝聚成了一個每一次去都是挖寶的空間。你可能偶然散步經過,就不期然的聽見市長候選人分享競選理念,駐德代表唱RAP,天后級歌手的演唱,小提琴、古琴、尺八的表演,宗教禪師與頌缽的祈福,布袋戲的表演,畫家、攝影師、作家的創作分享。甚至,可能遇上玩子正在為她的學生們上美學課,堆陶土、畫書法、開冰淇淋趴、導覽城市建築。而店裡除了學生童趣的畫作,不時也會有各種特展、活動,以及玩子多年蒐集來的古董打字機、潛水帽、留聲機、鑄鐵壺,以及帶著樸拙古意的生活民具。

這個小小的空間裡,有茶,卻不是茶館;有畫,卻不是藝廊;有藝術家,卻不高高在上,有文化人,卻不假作正經。在最時尚的永康街上,保存了舊時代的生活質感,和舊時代的溫潤人情。某次,舉辦「33店長」活動時,一對外國夫婦,看著一群人坐在一凳上圍著炭爐煮白粥,配著一小方土黃色的豆腐乳,充滿好奇。當時參與活動的孩子們,熱情的以雙手為他們端上一碗粥,邀請他們一嚐這難以言喻的台灣味。玩子「玩」著各種文化活動,卻只把文化當成生活,使文化平易近人,而非商品與金錢的包裝。

只是,很可惜的,城市的變化總是太快。曾經吸引許多藝文人士關注與日本媒體報導的的藝文空間「?什麼」,開店六年後,在店租翻倍的壓力下,結束經營。可惜嗎?也許是,也許不是。畢竟它曾經在孩子們、文化人、藝術家、旅人心中種下一顆種子,知道一個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藝文空間,是可以長成什麼樣子的。

而「?什麼」的樣子,也成為我們創作《雙城故事》書寫鄧天明與他的「明天柑仔店」的靈感原型之一。(鄧天明之於《雙城故事》裡的大稻埕文化改造部分,則是參考訪問了現今的大稻埕文化頭—周奕成先生的付出與奉獻。)因為曾經一路見證「?什麼」的美好,所以,除了在初期討論時,以「?什麼」作為「明天柑仔店」的原型,玩子與客人的交流分享,也就成了鄧天明的生活樣態。劇本創作時,我想將暫時消失的「?什麼」留在戲劇作品裡,透過戲劇作品讓它的所提供的生活文化,不會因為城市追逐利益的商業模式而徹底消失。也想透過戲劇裡鄧天明的「明天柑仔店」提醒城市裡的人們,我們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一個充滿生活美學的藝術空間,還是一間又一間的小吃店;當然,更希望的是當世界各國播出《雙城故事》裡的「明天柑仔店」時,他們能看見台灣特殊的多元包容與人情風景。

感謝玩子,以生命歷程,寫下「?什麼」這一頁美好。「?什麼」,它是店主人玩子與人們分享美好理念的空間,而《雙城故事》這個影視作品,則是我們與世人分享台灣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種種故事的媒介。戲裡,鄧天明的奮鬥,就是這片土地的奮鬥;「明天柑仔店」的情趣盎然,就是這片土地的豐富滋味,台灣文化的魅力所在。

《雙城故事》向世界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也想像舊時的店小二一樣,吆喝一聲:「人客啊!來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佳慧《雙城故事》編劇

知名影視編劇作品有《紫色大稻埕》《含笑食堂》《愛。回來》電影《愛情算不算》
NOWnews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