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算什麼?面對感情裡面的不確定感

海苔熊-2018-05-15 08:00:00
這篇文章適合下面幾種類型的人來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似戀關係:你跟他曖昧很久,他說他把你當好朋友,但你知道其實已經超過那個很多很多,你們會上床會牽手,但你搞不清楚在他心中,你到底算什麼[1]?

●焦慮依戀:「擔心」是你在這段關係裡面的預設值,你經常不確定他現在在幹嘛、到底在不在意你,所以必須不斷地「尋求再保證」(reassurancess)

●忽遠忽近的關係:他總是偶爾出現,經常消失,有時候跟你好到讓你很困惑,也有時候一蒸發就像掉進黑洞,你總是猜不透他到底想幹嘛,但不確定的感覺無限擴大。

●你是第三者,或者地下情人:你們的關係是不能公開的,有太多的時候你根本不確定他在哪裡,你甚至不確定這段關係是否能夠一直穩定的下去[2]。

當然還有很多種複雜的關係,甚至你跟他就是上面4種組合體,這些關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你在這樣的感情裡面經常感到很焦慮、不安、有很多的不確定,卻又一直沒有辦法確定,需要用很多的小劇場自己想「清楚」、想透之後才能夠「安心」,但經常只是飲鴆止渴,一段時間之後,焦慮又漲潮了⋯⋯。

為什麼你喜歡跟「這種人」在一起

你把自己搞得那麼累,身邊的朋友一定覺得很納悶你是鬼遮眼嗎,甚至不只勸退你一次,可是你就是沒有辦法放下這充滿不確定的關係。

為什麼呢?當然,他可能有很多致命吸引你的地方,不過其中一個覺得非常有趣的解釋是——在這樣「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的關係當中,你更容易持續維繫這個行為。從制約的角度來看,不定時不定次的增強(變動比率增強,Variable ratio schedule+變動時距增強,Variable interval schedule),他有時候回你有時候不回你、有時候遠有時候近,比起他「確定」會回應你,你會更常把心思放在他身上、想他到底在想什麼。



之前我在好多篇文章當中有提到,這個效果就是「期待」[3]。「不確定」感有一個副產品,就是期待的感覺,而且你在期待的時候就獲得了一種爽(腦裡面的多巴胺增加),就越離不開他,變成了一種鬼遮眼的上癮。當然,「不確定」感也有副作用——

●如果你才剛開始這段關係,投入的還很少,或者是對他還沒有太多的期待,那麼這個不確定感大概就像是等待驚喜一樣「癢癢的」。

●但如果已經投入了很多、或者是扮演那個「不能見光」的角色,每一份不確定,就會伴隨著焦慮、擔心、恐懼失去等等複雜的難受的情緒。

在這樣的過程裡面,可能有一種很複雜的感覺「趨避衝突」,想要確定目前的狀態,但又很害怕受傷害[4]。

●有些時候你會選擇「趨近」你的感受,不斷地探問他到底現在是怎麼樣,或者是跟好姐妹討論、和其他的戀情比較來確認(你男朋友會這樣嗎?)

●有些時候你會選擇「迴避」感受,透過先拒絕他、先消失,來減少被拒絕之後的那種被傷害的感覺。也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練習接受不確感

當然,有一些人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是「更難接受不確定的感覺」的人,如廣泛性焦慮症(GAD)、前面提到的焦慮依戀、或是受到一些先天氣質的影響。不論是什麼,如果你還沒有打算結束這段關係,那麼可能就要學會如何「和不確定感共處」[4]。



1.調整期待,做自己能做的事

這世界上本來有些事情就是你沒辦法掌控的,如他對待你的方式,或者他還愛你多久、愛你多深。只把注意力放在無法掌控的事情上,並不會讓你比較好過,只會讓你比較焦慮而已。所以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當你感到緊張擔心不確定的時候,想一想你所擔心的事情是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或者其中能夠控制的部分是什麼。

如果他沒有回你訊息,你大概不能夠控制他什麼時候回覆你,而且一直逼迫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你能夠掌控的或許是自己還要花多少時間和心力在等待他的回覆上面。例如看下面的例子。

2.制定規則

如果說你總是需要一天到晚關注他的狀態、想著他到底在幹嘛,試著幫自己訂一些可以達到的規則。例如,每天晚上10點才確認他有沒有回訊息,如果做到的話,也可以給自己一點點小的奬賞。

我覺得人生最困難的就是,練習接受不確定的感覺,尤其對方是你很在意的人,這根本就是一個殘酷的修行。不過,如果你可以從每次的練習中,一點一點地不被心魔抓住,你也可以感覺到自己逐漸成長的喜悅。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Psydecative──貓心. (2016, July 5). 我們想愛,卻不敢輕易說愛──愛情裡的超友誼關係.PanSci泛科學. Retrieved May 12, 2018 frompansci.asia/archives/99034

[2]失戀花園團隊(2017)。 三角關係完全手冊(電子書)。取自 失戀花園 website: http://ppt.cc/02sQv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3]Schultz, W., Dayan, P., & Montague, P. R. (1997). A neural substrate of prediction and reward. Science, 275(5306), 1593-1599.

[4]YOURSELF主創們, K.(2017)。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