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我大概寫了100遍有了吧,不過你還是點進來看,表示過往我寫的文章或者是其他人寫的文章,某種程度上還是沒有解決你內心的疑問(踢公背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幾天我在一本書上面看到一種區分時間的方法叫做「優先派」(p.260)。美國休士頓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師
ColleenO’Grady (2017)指出,如果你的人生總是很混亂,你可以把必須做的事情切分成4塊:
A. 重要而且充滿活力
例如一起去爬山、「規劃」出國旅遊(沒錯,光是規劃這件事情就有可能讓你充滿活力,Schultz、Dayan與Montague (1997)的研究也發現期待本身就會讓你感到快樂)、或者一起去運動(包括做愛)、坐下來好好面對面聊聊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交換價值觀想法等等(沒錯,深度的討論也可以讓你覺得很有活力,例如可以參考
<愛在>三部曲 )。理論上來說,這個應該要佔據兩人相處的最大部分的時間(不過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每分每秒你都可能預見新的自己。
B. 重要但耗費精力
這塊的事情,通常是長期來說很重要的事情,可是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傷神傷身)。例如,和對方的爸媽共進晚餐、對方生病你必須花時間照顧他、協助他經營事業(尤其在他事業剛起飛的時候)、賺錢以支付這段感情的開銷等等。這些事情當然有必要做,但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不可以都是被這些事情所佔據,否則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兩個人都
累得跟人一樣 ,卻遺忘了這段感情一開始的模樣。
C. 日常事務
就是每天本來就要做的事情,例如幫他帶晚餐回來、下班的時候通車去接他、整理打掃同居的地方、煮飯煮咖啡洗碗洗杯子、傳訊息交代瑣事問候等等。這些事情不重要、長期下來也不會帶來什麼情感上面的加分(當然,如果他在後面圍繞著你的腰際和你一起洗又另當別論了)。
D. 浪費時間的事
完全沒有意義而且也沒有必要做的事情,最經典的就是兩個人坐在一起吃飯,卻各自看著自己的手機,並且沒有任何的討論,儘管兩個人坐在一起,心卻沒有在一起。或者逗號一個人趴在床上看電視,另外一個對著電腦打電動。有人可能會說耍廢放空也是重要的事情,這點我同意,但不宜佔據兩人相處的大部分時間,畢竟如果你和他在一起都大部分的時候和螢幕在一起,那麼為何要交往呢?
雖然
ColleenO’Grady (2017)這本書原本是在處理家庭雜務以及母女關係,但我覺得這個「優先派」也可以應用到伴侶關係上面變成「我們的時間派」。上面的舉例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你可能要自己分類評估。哪些事情對你來說是充滿活力的?哪些對你來說又是浪費時間的?試著想一想,你跟他相處一個星期的時間裡面,有多少時間,是坐落在「重要而且充滿活力」這塊?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我認為一段好的關係、如果對方是對的人,你在前面第一和第二點上花的時間會比較多(或是不多,但「質」很夠),而比較少會去做浪費的事情;倘若兩個人其中至少有一個人覺得在這段關係裡面相處起來很辛苦、只是因為習慣而沒有分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麼有可能這些「浪費時間」或者是「日常事物」的行為,都只是一種「出口行為」(哈維爾.韓瑞斯,1991),你們做這現事情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讓兩個人感情更好,而是逃避衝突。
你可以列出一張表格,裡面大概整理一下兩個人一星期下來的相處時間(倘若你們相處的頻率沒有那麼多,也可以用一個月或者是兩個月來計算),每天有幾個小時是在一起的(包含船訊息),這四個象限各佔多少,例如這張「我們的時間派」:
為了要能夠畫出這個派,你可以每天睡覺前做一個簡單的記錄,或者是你有寫日記的習慣,可以根據你的日記來進行記錄。即便是還沒有進入最後的統計,寫完一個星期之後你也會發現,原來兩個人一直以來相處的模式有一個固定的形式(以這對情侶來說,打電動和各自玩手機的時間佔很多),重要的並不是哪一個時間出現最多次,而是你可以記錄幾個星期,看看這塊餅比例之間的「變化」。
倘若你們相處的時間當中,重要而且充滿活力所佔的時間最少(如這一對情侶是11%),而長久下來這個比例也沒有太大的調整,那麼你們可能就要考慮下面三個問題:
1.是什麼讓兩人變成這個樣子?
2.是不是至少有一個人,利用浪費時間或者是日常事物來逃避真心相處的時間?
3.這個狀況是有可能改變和討論的嗎?
「你在玫瑰花上面所花的時間,讓她變得如此重要。」狐狸對小王子說。
但狐狸沒有說的事,有時候你在玫瑰花上面靠近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卻發現那些都是單向付出或者是沒有品質的時間。這張「我們的時間派」提供一種不一樣的可能性,讓你重新檢視這段關係對你來說的意義。
因此,我想要稍微修改小王子的那句話:「你在玫瑰花上面花的時間都在做什麼樣的事情,就會讓這段關係長成什麼樣子。」
海苔熊
延伸閱讀
O’Grady, C.(2017)。
媽媽,才是一切的答案:化解與青春期女兒的情緒化衝突(Dial Down the Drama: Reducing Conflict and Reconnecting with Your Teenage Daughter –A Guide for Mothers Everywhere) (李慧中譯)。台灣:寶瓶文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Schultz, W.、Dayan, P.、Montague, P. R. (1997)。 A neural substrate of prediction and reward。
Science , 275 (5306),頁 1593-1599。
哈維爾.韓瑞斯(1991)。
相愛一生 (梁竹君譯)。台北: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