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可以做自己嗎?30歲以後,找一個可以支持你夢想的人

海苔熊-2016-08-07 08:00:00
軍公教家庭出身的女孩的父母期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8歲進大學:「去當公務員」
26歲適婚年齡:「嫁給公務員」

──鄒琪

這幾天來日月潭參加研討會,我發現我們的感情、婚姻、甚至是生涯,常常面臨一種拉扯是:我究竟是要做自己,還是要顧全關係?如果我有我的夢,但我的家人、伴侶或上司對我也有些期待,那麼,我真的能夠為自己而活嗎?問題一:你會成全你的伴侶嗎?

在其中一項我們進行的研究當中[1],問了97對台灣夫妻2個殘酷的問題:「如果今天你到了公司,發現有一個不錯的工作機會,待遇很好,但是需要調到大陸工作,你會選擇留在台灣,還是接受這個機會?」「如果反過來,是你的伴侶獲得了這個可以去大陸的機會,你會希望他去嗎?」

在說結果之前,想問大家:你覺得生比較會接受這個一會,還是太太比較會接受這個機會?同樣的,是先生還是太太會比較願意讓伴侶去大陸呢?結果發現,有將近60%的先生會接受這個機會,但只有不到40%的太太會去。更有趣的是第二題,有43%的男性會希望老婆留下來(但只有21%的女性會希望老公留下來);60%的女性會希望可以跟老公一起去大陸(但跟老婆一起走的老公卻只有22%)。不知道大家從這些數據當中看到了什麼?在場的聽眾,有些人說可能是我們對於男性和女性的期待不一樣,也有些人說是結婚之後家庭裡面的權力位階不同,這些想法都很不錯,但我覺得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當你的工作和感情產生兩難的時候,你會怎麼選擇呢?而如果步入婚姻以後,大部分的女性又會怎麼選擇呢?真的能夠先放下家庭、實踐自己的夢想嗎?
問題二:你的家人會成全你嗎?

「西方人總是鼓勵大家『做自己』,所以你看Martin Luther King會說『I have a dream』,但如果換成我們,可能會說的是『I have a family dream』。」——金樹人[1]有些時候,文化鼓勵我們要考量到身邊的重要他人,所以我們總是時時刻刻會自動化地考慮「別人會怎麼想」,也因為做自己很難,才要一直掛在嘴邊說。就像是一開始舉的例子,我們好像總是會活在父母的期待下,有些人花大把青春在追尋的,並不是自己的夢,而是家人的夢,一個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夢。所以,30歲以後,如果你要談一場大人的戀愛,或許可以思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你的家人不支持你的感情或事業,你會怎麼在自己和家人的需求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問題三:你的家人如何影響你的感情或婚姻?最辛苦的往往不是家人和你之間的代溝,不是他們太過傳統,而是他們說一套做一套。在我們收集的300位國中生樣本當中發現[3],如果你的爸媽是說一套做一套的矛盾型(說對你和哥哥弟弟一視同仁,但你其實從他們的行為中很明顯的感覺到重男輕女、嘴巴上說不在乎成績和工作,但當你要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科系的時候,他們又會說那沒有出路⋯⋯),相較於其他的類型,他們的自尊最低,內心有許多的糾結。因此,30歲以後你可以問自己的第三個問題是:在你小時候的記憶裡面,家人是否曾經也有這種「表裡不一」的狀況?他是不是也影響了你一些對於感情或是婚姻的決定呢?



活出「今天以後的你」

「心理測驗捕捉的,是『今天以前』的自己,但當你人生感到徬徨、或者面臨重大抉擇時,你問自己『我是誰』,問這個問題的『我』,其實是一個更活潑、有更多可能性的『我』。」金老師補充說[1]。我們常常說30歲是一個關卡,不如說30歲是一個重新思考自己和感情的契機,當你重新思考這三個問題,或許你也會看到,是什麼一直讓你無法好好的愛自己、做自己。參考資料

[1] 金樹人(2016)。東方智慧與心理諮商。「含攝文化下的諮商心理學:本土諮商心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南投日月潭。 http://lpf.guidance.org.tw/project.php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 程威銓、謝文昌、修慧蘭(2016)。華人婚姻的脈絡因素-夫妻契合度之觀點。「含攝文化下的諮商心理學:本土諮商心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南投日月潭。 http://lpf.guidance.org.tw/project.php

[3] 劉佳蓉、程威銓、黃宗堅(2016)。國中學生性別平等教育之意涵與成效:傳統性與現代性之現身。「含攝文化下的諮商心理學:本土諮商心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南投日月潭。 http://lpf.guidance.org.tw/project.php
>>看更多本周HOT ISSUE30歲,什麼都不缺,什麼都沒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