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搭訕而在一起的,真的會幸福嗎?

海苔熊-2016-07-05 08:00:00
有個朋友跟每每次聚會分享說她的男友是「因為搭訕認識」的,旁人就會默默的吃飯,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然後其實心裡有很多OS和歧視,例如他會不會很花心?會不會只是偶然看對眼,但個性不適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搭訕而在一起的,真的會幸福嗎?我想在回答這問題之前,邀請大家想像這樣的情境:當妳走在佛羅里達陽光四溢的街頭,一個長得像金城武般的帥哥一邊飄逸著I see you般的襯衫,緩慢走過來老梗的和妳搭訕:「妳好美,我想認識妳,下班有機會可以和妳共進晚餐嗎?」妳會願意留下聯絡方式給他嗎?

再想像一下另外一個情景,妳走在巴黎的紅磚道上,一個長得像湯姆克魯斯的男子把西裝頂在頭上匆匆跑來,有點靦腆狼狽的和妳說同樣的話,這個時候妳的反應是什麼<1>?

「陽光」搭訕的實驗

事實上,這是多年前一個心理學家尼古拉•蓋岡( Nicolas Guéguen)的研究,我去演講的時候常常都會舉這個搭訕的例子,並且問大家「你們覺得晴天搭訕比較容易成功,還是雨天達成比較容易成功?」,幾乎沒有意外的,大部分的場子大家都認為雨天比較容易成功,其中有一個學的同學讓我印象深刻。

「當然是雨天啊,因為兩個人可以一起撐同一把傘!」一個男同學說。
「那如果你沒有帶傘呢?」我問。
「就一起撐她的傘啊!」還真敢講,可能他真的以為自己是金城武吧。
「那如果兩個人都沒有帶傘呢?」
「蓋件外套在頭上奔跑啊,多浪漫!」他說,其實我覺得,一個人還是要有點病識感比較好。
「那如果你跟他都有帶傘呢?」我繼續問他,這下子就沒輒了吧!
「痾⋯⋯」正當他在沉默的時候,旁邊一個一邊吃鹹酥雞的男生說話了。
「笨蛋,你就把她的傘拿來折斷,叫她和你一起撐你的啊。」說完全場大笑,我由衷的覺得腦袋是一個很不錯的東西,真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

晴天搭訕比較容易成功?

事實上,在Guéguen(2013)的實驗裡面研究者找來的帥哥,真的在街頭搭訕了500個女性,結果發現雨天(陰天)的搭訕成功機率是13.9%,晴天的則是五分之一(22.4%),心理學家其中一個解釋是:天氣好時,人的心情也比較好,通常也比較願意留聯絡方式。

有的人看到這段文字就高潮了,心想一定要搬到高雄住,因為一年當中晴天的日子比雨天很多非常多(這意思是要住基隆的人去角落畫圈圈嗎?),但如果妳仔細看這個研究設計會發現,儘管是金城武或者是湯姆克魯斯這類型的天菜<2>,成功率還是不會超過一半,更何況是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

對於那些根本連上去和女生說話都不敢的男生,或者是害怕主動追求會讓人家覺得很飢渴的女生(儘管這是很嚴重的刻板印象),莫非就要這樣單身一輩子了嗎?

如果妳顏值不高,條件不好

難道真的人帥真好,人醜吃草嗎?女生真的都喜歡有錢、有車、身高高的男人嗎?這是刻板印象還是真實現狀?世新大學的黃宜慧(2010)曾在台收集了1003位正在交往當中的大學生樣本<3>,結果發現在交往初期的時候的確是符合演化論的預測(女性比男性更重視經濟條件,男性比女性更重視外表和生理條件),但隨著兩個人交往的時間越長,個性和特質的重要性就增加了。那些滿意自己目前感情關係的人,往往是對方的「個性」和理想情人很像的人。換句話說,一開始的確是外在條件佔優勢,但如果妳看長期的交往滿意度,只有心理條件比較具有預測力。

回到標題的問題,因為搭訕而在一起的人真的比較不幸福嗎?以前我就會說根據張思嘉(2009)的研究,「在偶然的情況下開展雙方關係的夫妻,相對於因環境上的相近或經第三者中介而認識的夫妻,婚後在工作與家庭間的協調上有較多的困難」,但現在我就會老實地說:「我不知道」(鄭國威語氣),因為每一段感情都是不同的,都有它獨特的辛苦(通常是「重複同樣」的辛苦)(游淑華、巫珍宜與趙淑珠,2004;葉光輝,1999),但也有它特別的幸福,我們只能說隨著時間,一開始妳以為最重要的那些東西,往往到後來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常常覺得,如果一個人需要妳費盡心思,削足適履才能和他在一起,那麼有可能

1. 和他在一起的並不是真正的妳,而是被焦慮所包裝的自己

2. 或者,妳愛上了可能並不是他真正的樣子,而是妳過度美化出來的樣子。

當愛情回到地球表面,妳會漸漸明白那些搭訕以外的事:真正重要的不是他帥不帥、高不高,對妳好不好,而是這段感情,和妳理想中的關係,近不近。

海苔熊

註解

<1>這裡還涉及跨國戀、「CCR」的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此篇爭議文

<2>他們在選搭訕演員的時候,有進行一個預先測試,選出吸引力最高的幾位男性來進行實驗。

<3>點這裡下載論文

參考文獻

Guéguen, N. (2013)。 Weather and courtship behavior: A quasi-experiment with the flirty sunshine。Social Influence 8(4),頁 312-319。 doi: 10.1080/15534510.2012.752401

張思嘉 (2009)。 婚前關係與婚後適應:一個長期性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 51(3),頁 319-339。

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 (2004)。 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Recurring Conflict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ifferent Perpectives]。應用心理研究(24),頁 183-214。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宜慧(2010)。理想伴侶特質與戀愛滿意度:演化論觀點之檢驗。世新大學 社會心理學系,台北。

葉光輝 (1999)。 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Recurring Conflicts in Family]。應用心理研究(2),頁 41-82。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