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轡田隆史從六十歲起,應該把頭銜和目標通通丟掉才對。當自己倚賴頭銜時,總是會籠罩在頭銜不知何時會消失的不安之中。無論定下任何目標,都會在未著手進行前開始擔心該怎麼做、好像無法完成之類的,陷入「不安」當中。在中國古代的杞國,有一個人每天抬頭望著天空,不安地喃喃自語「天空會不會落下來呢?」所謂「杞人憂天」,便是從這個故事衍生的成語。這是用來形容白白擔心、自尋煩惱的舉動。比方說,地震來襲時,核電廠周邊的居民擔心會不會引發重大事故,幸好只是杞人憂天,安然無恙;以往這句成語便是用在這樣情況下。但是在福島,「核能事故」卻化為現實,而且影響之深遠超過想像。於是「杞人憂天」這句成語,使用上變得非常不好拿捏,因為現實打中了大家心中的「不安」。如同前述,「不安」相當多樣化。即使放棄了「頭銜」,不再立下「目標」,照理說應該根除了「不安」的源頭,但是這次,卻發生了這種遙遙凌駕於個人領域之上,令人不安的事件。又或是痛飲一場,隔天早上起來竟感到神清氣爽。明明感覺如此爽快,心中卻突然湧起「不安」。搞不好自己還在酒醉,所以產生了「神清氣爽」的錯覺,其實說不定等一下就得迎接此生最可怕的宿醉了……於是突然「不安」起來。俄國文豪托爾斯泰(一八二八—一九一○)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仿此句(這段托爾斯泰的引用,不是摘自小說,而是出自於柴田元幸編譯的《只讀開頭「世界文學全集」》。因為是一本既便利又饒富趣味的書,所以先在此介紹。)如下—「心安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安的人則各有各的不安。」既然已經「心安」,那麼保持現狀就好。但若是「不安」,畢竟各有各的起因,所以也不能放著不管。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
人生前半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無解的。不管怎麼做,都無法消除掉「不安」。「核災」這個例外姑且不論。原因在於,通常人們懷抱的「不安」,都是沒有
實體,朦朧如同幻影一般的存在。進入人生後半段後,這是個不得不去克服的難題。人們大抵上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不幸。也沒有自己想像中來的幸福。印象中以前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不安」也是如此,其實心中的「不安」,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不安。而「心安」的感覺,應該也一樣。若是換一句話來總結,就是一切都要講求「適度」。與其絞盡腦汁去煩惱,不如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覺就好,這是走完人生前半段的人,學到的智慧。反倒是完全不覺得「不安」的人,才應該感到「不安」。「你現在心裡有不安的感覺嗎?還是沒有?」如果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想必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有」。若是再追問「造成不安的原因是什麼?」大家或許都會應一聲「這個嘛……」
接著陷入沉思。從經驗中告訴我們,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而在足球的PK戰中,無論是踢球方也好,守門員也好,都要把「不安」這
個字眼從腦中甩掉。換言之,就是「不去想」。以前,我在高中時代,球隊拿到全國冠軍的隔年,又被外界視為冠軍熱門。但是卻在縣內大賽的決賽,因為沒踢進而在PK戰中敗北。因為心中閃過了「沒踢進的話,該怎麼辦」的「不安」念頭。若是心想也許會失敗,那就一定會失敗。那麼,只要什麼也不想就會成功嗎?有時也並非如此。
總之,世事便是如此。不要過度期待,也不要過於擔心。總而言之,只要集中在眼前的「此時」「此地」,接下來就聽天由命了。秉持這樣的心態,平平淡淡度過每一天,就是應對不安的法門。我個人覺得,沒有更好的方法了。這是一種「小小的覺悟」。
本文出自《60歲以後的人生整理學》凱特文化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