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歸一句話,我不愛你了。

蔡燦得-2016-03-11 18:20:44
很多人聽到我養了五隻流浪貓都很驚訝,這時候我就會加碼:「還有兩隻在我媽家。」。「七隻?」「是啊,還好吧。」我說。什麼叫做生命教育?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就來來去去好多動物,貓、狗、兔子、鳥…等等,都是曾經在家裡面一起生活的伴侶,甚至還有小雞。長大才知道原來這些叫做流浪動物,因為牠們都是我媽在各種機緣下收留的。國一那年的生日,我爸偷偷摸摸的把我帶到學校邊,叫我等著,不一會,他從遠方提了個籠子來,喜孜孜說是我的生日禮物,打開一看,是隻三花貓,我開心得要命,也是後來才知道原來我爸那時的行為,叫做領養流浪動物。所以對我來說,所謂的「流浪動物」,是比那些被人工刻意繁殖來販賣的美麗又尊貴的動物們,更親切又熟悉的存在。每次看到那些名種貓狗們被主人甜膩寵愛的模樣,我都會在回家後跟我家的「流浪動物」們說,你們才是最棒的!這樣的心態,直到有次主持節目,到流浪動物收容所出外景後,徹底的被翻轉。那是大約十年前,節目內容是介紹台灣各地默默在角落中奉獻愛心的朋友們,某集我們訪問了在流浪動物收容所當志工的大姊,她要帶著我當一日志工,藉此告訴觀眾他們的工作內容到底是什麼。當我跟著她進入關著流浪狗的園區內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那一隻隻大大的,有著無辜垂眼的狗,不就是拉不拉多嗎?還有那原本應該擁有美麗長毛的,不就是黃金獵犬?然後她告訴我,其實哈士奇和馬爾濟斯也很多。「來,你看。」她帶著我翻閱狗狗們的資料,「飼主送交。」她指著幾個不同的欄位,「這意思就是牠們是被主人棄養的。」她解釋讓我知道。「為什麼?」我不懂,寵物就是家人,怎麼有人做得出這種事?「一直都有啊,還不少。」她苦笑。然後告訴我各種棄養的理由,聽了半天,最終總歸一句話,那就是,「我不愛你了」。講述保護流浪動物的紀錄片《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的「眾生平等」四個字,讓我的思緒回到了那錄外景的當下,在我看著那些曾經被主人甜膩疼愛的各式名種犬隻恐懼哀傷的神情時,我想到的,就是這四個字。原來眾生,都是平等的,在愛裡是,在不愛裡也是。當愛著的時候,不管牠們多調皮、多愛玩、多花錢,一律都是寶貝。可是當愛消失了,不愛了的時候,突然的你沒時間了、孩子會過敏了、房東/爸媽/親家也都會生氣了,你突然為難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人,很怕不被愛了,所以發明了很多保護自己的機制,譬如婚姻。然而,當愛消失了之後,再多的機制都無法讓你的心不痛,再多的保護都無法讓你不傷心。眾生平等,你不想承受的,也不應該讓別的生命承受。但這個社會無奈的是,大部分的人只把人類當成有知有覺的生命,於是,十年過去了,流浪動物收容所內的動物們,不但沒有因為十二夜期限一到,就得安樂死的規定數量變少,反而因為棄養和不精確的捕捉(一通報就捉,不管捉到哪隻)結果反而數量愈來愈多。一邊有人拼命地救,另一邊有人拼命丟和捉,結果拼命救的這方終於讓台灣政府不再毫無節制的施行十二夜之後的安樂死了,但棄養和不精確捕捉的部分還是沒有辦法控制。接下來的兩年很重要,因為兩年後,台灣的流浪動物收容所將沒有安樂死了,如果棄養和不精確捕捉的部分依然無法控制,那麼這些被捉進收容所裡的流浪動物們,將會在擁擠不堪、搶不到食物、醫療資源不足、夏天悶熱、冬天濕冷的環境裡,以各種最沒尊嚴的殘酷方式活著,直到死去。在這關鍵性的兩年,我們還可以做什麼?紀錄片《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裡,訪問了這些年來在動物保護的部分努力著的英雄們,有民間的、商界的、政界的,他們謙虛的說自己也不是在做多偉大的事,只是單純看不下去這些無辜的動物們,要因為人類的自私而受到如此巨大的苦難。我看到的是愛。這已經不是狗不狗、貓不貓、流不流浪的問題了。回到生命教育,我從小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對我來說,愛就是一件如此平常的事,根本不需要多花費任何力氣,所以我們家人的關係都很緊密,誰也不會跟誰計較,誰也不會擔心老了會被家人丟棄不顧,或是還沒死就被吵著要分家產,只要任何一方有需求,絕對會盡心盡力的幫忙。動物們教會我們的,總是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我們從動物身上得到的,也是。雖然我不吃肉,但我並非追求不殺生,因為植物當然也是生命,我只是單純的不想吃牠們。物競天擇,各取所需,我尊重這個自然的循環,但這不代表任何生命可以被虐待、被無視。這個世界很奇妙,你種下什麼,就得到什麼,每一個人的每個舉動和決定,都與另外一個你根本不認識的人相關,你付出的,最後都會在這奇妙的定律中,回到自己的身上,不管付出的是愛,或是不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面惡心善的EMT,為了動物付出許多,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