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還在害怕嗎?

時報出版-2016-03-09 08:00:00
文/丁菱娟從小到大,記得懂事以後,就開始擔心害怕,害怕書念不好;怕父母生氣,怕考不上好學校;怕長的不夠高,不夠帥不夠美,不夠優秀;怕別人不喜歡我;怕表現不好,怕被看穿,怕跟老闆說話,怕辜負別人的期待……。的確,從小我們就被耳提面命要這樣要那樣,否則就會怎樣怎樣,於是漸漸的這些「害怕」變成了我們的DNA,它在我們還沒行動前就讓我們打消了念頭,阻礙了我們實現夢想的機會。害怕到底有多可怕?它讓我們縮在一角,不敢展現自己。它讓我們自己嚇自己,不敢行動。它讓我們把話吞回去,無法充分表達。它讓我們軟弱,留在舒適圈。它讓我們忐忑不安,無法安眠。害怕像無形的殺手,一旦上身,它讓我們失去勇氣,沒有膽識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於是我們一直活在不喜歡的自己當中。所以要如何揮別害怕,或是如何讓害怕變成我們的動力,讓我們繼續向前,唯一的辦法就是面對它,解決它,然後超越它,直到它不再是問題,而是動力。害怕有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對於未知的恐懼,不知結果會如何所以害怕,如果我們能把最壞的結果想清楚,會發現90%以上的事就算最糟的結果也還可以承受的起,其實也沒那麼糟,因為我們的潛力無窮,只是我們不知道,想通了那就沒什麼好害怕的了。譬如說考試考不好會怎樣?只好下次考好一點平衡回來吧!考不上學校會怎樣?那就明年再重考或是選擇其他路吧!不能對父母交代,怕被罵?那就罵吧,因為自己沒盡力的確該罵。怕丟臉?那就好好準備啊!真的丟臉了?就當是人生的一段插曲吧。怕別人不喜歡我?那會怎樣,反正也討好不了所有的人,那就做自己吧!總之,問題想清楚也沒那麼害怕了。至於對於害怕的思考反而不要太鑽牛角尖,人生拉長來看,很多時候某些事情也不見得一定要在那個時候完成,等到年紀越長,你會發現,啊!還談判、合約、客戶管理等等自己從未碰過的事,剛開始心裡其實擔心又害怕,但是就硬著頭皮學中做,做中學,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之後,才發現當初對我而言重大不得了的問題,現在看來也還好,這就是成長,我知道我長出了處理事情的能力。我是創業後才開始學習經營企業,就像很多當父母的都是生了小孩之後才開始學習當父母一樣,一回生兩回熟,因為學習與愛,我們變成了經驗的熟手父母,小孩在愛中成長了。如果我們選擇逃避、離開,那我們永遠不能在這方面成長,還有這個害怕的夢魘下回還是會找機會再次回來找你。很奇妙的,當我願意面對害怕,去做了,去挑戰了,恐懼就不見了。所以下次當你在做某件事感到有壓力的時候,那恭喜你,表示你在成長的路上。人其實需要一點點壓力才會成長,需要一點點害怕才會戰戰兢兢將事情做好,所以「做」很重要。願意面對害怕是可以練習的,對於工作就是一再試煉做了又做,直到自己學會;對於生活就是盡量降低物質欲望,多追求心靈受;對於人際關係,把自己做好,不必討好所有的人,不求於人。當你畏懼越來越少的時候,你就變得非常有力量,因為別人撼動不了你。工作久了,當我越來越有經驗時我便越來越有某種自信與自在的感覺,就是當一切就緒,準備充分之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它的發生,然後期盼一切按照劇本走。當我處在「一切皆在我的掌握之中」就會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害怕不會來打擾我,這種篤定感就是「專業」的感覺,很棒的。生活方面,當我把慾望降低,追求心靈的豐富,就不會與他人比較,害怕失去某些東西而覺得匱乏。人在成長的過程,四十歲以前大部分是加法,越多越好,金錢、權力、職位、物質,想「得」,所以患得患失。如果四十歲以後學習把這些的「得」慢慢放下或轉化成回饋社會,就可以得到心靈的自由,不再那麼害怕失去。人際關係方面,因為想討好別人的心一直存在,就會受不了別人不同意的眼光。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做好,無愧於心,其他的交給老天爺或上帝,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吸引到志同道合及相信你的人,這些人才是你應該關心和對待的人,其他人真的不重要了。我還是喜歡那句話,「讓我們受苦的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所以事情本身其實都沒有變,是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困住了我們,但只要我們轉念,世界就大不同了,害怕的、恐懼的、負面的、擔心的就會不見了,於是無畏的膽識就產生了。無畏的膽識將會幫助我們在無所懼的狀態下勇往直前,排除萬難,完成夢想。希望我們在成長的路途上,有能力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然後具有智慧去判斷這兩者的不同。凡事能夠正向的思考,那些負面的、恐懼的就進不了我的心中,因為我們可以選擇不害怕。世人說「勇者無懼」,我相信「無懼就是勇者的第一步」。本文出自《無畏的膽識》時報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