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明明空間很大,但為什麼東西總是這麼雜亂呢?你家是不是也有許多過期的食品、空的瓶瓶罐罐、不要的紙盒等等,看似好像可以留著卻又不知道要用在哪裡的東西,當你要出手整理丟棄時,卻被長輩一手制止,家中各個角落都被塞滿了,而那些不需要的物品還是持續增加,
這是「囤積症」嗎?《鄧一個人咖啡》在上週五(2日)中,鄧惠文醫師分享了
囤積症的五大指標,分析長輩為何都愛留著這些東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大家可以確認家中長輩的「蒐集」到底是不是「囤積症」的五項準則:
1、持續地難以丟棄物品
2、感到自己需要留存這些物品,即使不知道它要做什麼
3、物品大量堆積,造成生活可用區域被佔用,結果這些物品也無法順利被使用
4、堆積物品造成社會功能、職業功能、人際功能、自我照顧功能受到損害
5、沒有其他身體疾病導致囤積
有網友分享,自己在家中隨手一拿的罐頭,上頭保存期限竟是兩年前,連帶著還有一堆不能吃的東西,想要清理又被罵說是「浪費」,但那些東西不知道到底還要放多久,家中已快成廢墟。
當長輩們難以「斷捨離」,很可能是將自己對於子女的情感移至物品上,若今天把他們的東西丟掉,在其認知裡中就是被嫌老,害怕自己像物品一樣被丟棄,鄧醫師此話一出,馬上引來網友共鳴:「長輩囤積的大部分都是他熟悉的東西,囤積的越多,應該也是讓他在家中越有安全感,因為四周都是他熟悉的環境,然而
如果有天被丟掉了,他心裡一定也會想,所以哪天我無用了,你應該也會想把我丟掉吧!」鄧醫師建議,可以明確告知長輩們,會將他們認為有意義物品丟棄的用意,或是在脫離物品的過程中加入儀式感,或許就能讓長輩找回自信、存在感。
隨後鄧醫師也分享曾經遇過的案例,有一個老公覺得太太很愛留著一堆沒用的東西,因此常常太太前腳留下的物品,他後腳就丟掉,有一天他把孩子小時候的一幅畫丟掉後,太太的反應極大,因為
那是她「情感所繫」的東西,最後太太認為老公這樣丟東丟西,最想丟的其實就是「自己」。
對他們而言,家裡每一樣物品都是有「記憶」的存在,那對他們是一種「陪伴」,也許孩子大了會離開家裡,但那些東西並不會,漸漸地就把自己心裡那部份的情感,轉移至這些物品或其他東西身上,在我們看來那可能是一個舊了、不要了的垃圾,可是在他們眼中,
那些其實等同於「孩子」,是他們在乎的寶,所以他們怎麼能輕易的丟棄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鄧醫師分享以前常常會聽到很多人說,
「寧願長輩很有力氣的罵人,也不要他認輸」,意志力有時候會帶動整個身心的軟弱化。那些東西代表的是長輩的「存在」,如果今天你珍惜的東西不見了,你會不會覺得有一種「無力感」、覺得自己好像被掏空了?我們可以去思考,為什麼他們會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瓶瓶罐罐身上?
人在變老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迷失自己的時候,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他們也隨著老去,也許我們因為讀書、工作離家,讓他們感到空虛、沒有安全感,只能從那些回憶中找到一些寄託。鄧醫師建議,如果希望長輩可以放下對那些物品的執著,
不二法門就是把他們的情感重新轉回到「子女」身上,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就算沒有那些東西,還是有支撐自己的力量跟價值,
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時,自然就不會執著在那些東西身上,因此不要一味的「責怪」他們留這留那,而是去「了解」他們需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