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距離」?鄧惠文:懷著體諒的心情,有讚美就容易去配合!

▲防疫在家,你的崩潰指數有多高?(圖/截至《鄧一個人咖啡》畫面)
姊妹淘-2021-06-05 02:17:28
《鄧一個人咖啡》在今(4日)的直播中,鄧惠文醫師首次居家直播來陪伴大家,聊聊因疫情被關在家的各位,都遇到了什麼樣的煩心問題呢?鄧醫師也分享了自己這兩週以來,跟大家一樣在家工作、在家照顧孩子,做了很多原本沒有預料到會做的事,像今天「在家直播」,想提供大家一個舒緩心理的空間,跟粉絲們互相分享在家遇到什麼樣掙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的一天是從什麼開始呢?鄧醫師從睜眼就在想,如果每天都做一樣的早餐,怕被老公孩子嫌棄,總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想,今天要吃什麼?那個昨天好像吃過了?有時候身為一個「完美媽媽」,會想比照孩子在學校吃的,甚至想做得更好,容易會有「玻璃心」的狀況,還可能被家人講「怎麼沒什麼菜?」、「還要多久?」。鄧醫師坦言最讓自己崩潰的一句話是小孩問「什麼時候才可以回學校?」感覺好像是自己哪裡做不好,但其實小孩會想學校是正常的,因為學校的活動很多元,而且有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玩樂。

媽媽別崩潰!孩子也需要「放空」

很多媽媽在看顧孩子線上上課時才發現「自己的孩子好像不太專注於上課內容,時常會有放空的情形」,會忍不住想要指責孩子,但又覺得自己好像不該這樣,到底該麼辦?鄧醫師建議,其實孩子上課時,父母應該盡可能不要在旁邊「盯」著孩子,給他們一點自己的空間,即使今天孩子是在學校上課也需要很多「放空」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在放空的時候會在進行一個內部的自我重組

其實小朋友在學習時放空的狀況跟大人想的不一樣,跟心理狀態、年紀以及腦力發展的年齡有關,小朋友的學習就是學學玩玩,玩也不是有計劃地玩,就是放空。我們可以去想原本在學校上課有一個這麼大的黑板、有老師在前面走走來去,但現在上課就侷限在一個小螢幕,就算是連接到50吋的電視好了,還是跟原本在學校上課有落差,整個注意力跟專注多少都會改變。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圖/截至《鄧一個人咖啡》畫面)
很多家長說受不了小朋友一直「盧」!其實孩子一直到國中都會有這種狀況,不要只覺得他在找碴,當大人在討論疫情狀況時,他們都會有所感受,你有沒有給他們時間去討論他們感受到的焦慮?從心理的狀態來看,小朋友會有覺得害怕的感覺,但那種害怕並不是爸媽做不好,而是小朋友一直在觀看大人現在的狀態,這些都反映了現階段外界安全不安全。

在這些狀況小朋友是如何去反映出他的焦慮呢?有些孩子是突然變得特別乖,但這樣真的是好事嗎?如果乖得有點異常、跟平常差距太遠的話,這種就是一種心理壓力的反應,這種壓力有時候會延遲性的,可能在疫情過去後會有反彈性的表現。

鄧醫師舉例,英國國民保健署調查發現,因為疫情的衝擊,孩童到青少年治療心理的需求大幅增加,雖然台灣目前還沒有這種狀況,過去一年雖都有正常上班上課,但還是有一些細微的不同,有些比較敏感的孩子,他們的壓力比較大,如果不是變乖就是變搗蛋,大家一起覺察孩子們的異狀,是不是在反應某一種惶惶不安呢?

這些行為都是在呼叫爸媽說「我需要穩定一點的感覺」,但並不是說看到這個訊號你們就要馬上變超人,而是坐下跟孩子談談,了解孩子的感覺,現在可能沒辦法完全做到這樣,但至少要告訴自己稍微慢下腳步,因為孩子已經發出訊號,留下一點心理的餘裕,照料一下自己的心靈,該追劇的還是要追劇、該運動的還是要運動,保持自己精神的正常。

豬隊友變神隊友的攻心守則

有媽媽訴苦,自從在家上班上課後,孩子都是她一個人負責的,但自己也有工作要忙,老公每次都說「我要上班不要吵我」,想請他幫忙做點簡單的家事、上網買菜,結果卻越幫越忙,買了容易爛掉的葉菜類,還嫌每天都煮一樣的。到底有什麼方法能讓豬隊友變成神隊友?

許多媽媽其實都是職業婦女,鄧醫師表示,在家工作時,可以去創造一個「門」來關,並不是實際上的門,而是一個「心理界線」,我們要訓練家裡其他人,讓大家都有一個默契,知道你現在那個門要拉起來工作了。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比較沒辦法知道你現在到底要幹嘛,會去「盧」你,鄧醫師提醒,可以去想是不是在他的成長過程,有什麼未完成的任務?那是不是需要我們去幫忙?用體諒的心情去面對,自己也會比較好過。

假設你今天需要20分鐘完成工作,鄧醫師建議用比較婉轉、輕柔的方式去詢問,那在這20分鐘他是如何去完成我們交代的事、如何去帶小孩,我們就照單全收,如果用各種明示暗示去表示他今天事情做不好,啟動的不會是他的上進心、學習心,而是他的自尊心會崩毀。冤冤相報何時了?既然我們請對方做了什麼事,那我們就要去「概括承受」

▲鬆綁完美媽媽的框架,放過自己。(圖/截至《鄧一個人咖啡》畫面)
還有粉絲苦惱,防疫在家自己會有一些需求,委婉溝通希望老公可以配合,例如:回家過後髒衣服要馬上換掉、洗完澡才能上床,但老公都不願意配合怎麼辦?如果今天溝通跟有心思的技巧都無法改變的話,鄧醫師提出,我們換一個方式思考,「你要不要婚姻生活?」有些人執行的嚴格程度就是反映出他的生命觀,有時候我們會無法容許自己沒有掌控到全部,但有些變數其實是因為大家住在一起,一定會有共享的風險。

鄧醫師分享調適的方法,試著去看家裡面每個人不同的長處,如果你是比較屬於嚴謹的人,另一半是屬於神經大條型,其實你們是「互補」。許多人在還沒接觸到病毒前,心理就先被病毒入侵,而導致了心理上的憂鬱病,今天也許你在家中是扮演一個比較謹慎的維護清潔角色,但你總是覺得另一半不配合你,讓你覺得很焦躁,往另一方面想,其實你們在這個家中各自負擔不同的功能,你負責把關家中的整潔,他負責平衡家中的氛圍,「人只要有被讚美就比較容易去配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鄧醫師請大家試著做心理覺察的小練習,每天找一個時間問自己「你有多緊張?」,可以用數字、顏色去評估自己的程度為何?慢慢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這個動作其實很小,只要你開啟了自己看自己這個動作,試著去了解自己、檢視自己、讚美自己,就算疫情讓你壓力很大、很崩潰,但別忘了還是要照料自己的心靈,不要忽略了自己本來該做的事,放慢自己的腳步,去傾聽你內心現在的需求是什麼?別忘了告訴一直在努力的自己「今天你也辛苦了」!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