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喆/《天橋上的魔術師》復刻記憶引全網共鳴!「消失是真正的存在」

▲《天橋上的魔術師》魔幻重現了80年代的生活氛圍與中華商場的獨特記憶。(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姊妹淘-2021-03-14 09:26:53
「世界上最厲害的魔術,就是把人的煩惱藏起來,把已經消失的東西,變回來。」天橋上的魔術師對男孩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風華絕代的中華商場,曾經是台北最大綜合商場,從1961年落成啟用、到1992年拆除,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完整承載了五、六年級生的青春,卻也逃不過被時代拋下的命運。

多年後,國際知名作家吳明益透過《天橋上的魔術師》一書,重新召喚出那段已然被淡忘的豐饒記憶。2021年適逢小說出版十週年,由導演楊雅喆改編執導的同名劇集《天橋上的魔術師》也於2月20日在公共電視、myVideo正式播映。有如時光機帶著觀眾穿越到1980年代的西門町。

▲《天橋上的魔術師》講述九個孩子的成長故事,都和某個魔幻時刻有關。(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試圖抓住原著精神的全新故事

楊雅喆與吳明益皆是1971年出生的台北人,今年都跨入了知天命的歲數。2011年《天橋上的魔術師》小說出版時,楊雅喆正在拍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女朋友。男朋友》。楊雅喆一直記得當初讀這本小說的興奮感,「從翻開第一頁就無法闔上,恨不得快快把它看完。」

因此,三年前得知公視正在為《天橋上的魔術師》尋找製作團隊時,已將近十年沒拍電視劇的楊雅喆,便拉著監製劉蔚然積極投入與各路人馬競逐,也毫無懸念地拿到了改編機會。

不過,要把吳明益小說裡的詩意抒情與魔幻寫實改編成影像可不容易,楊雅喆在劇本發展階段就嚐到了苦頭,光是為了小說第一句「我媽常說『生意囝歹生』」的影像化,就想破腦袋,「當時覺得完了,因為我沒那個經歷,也從未認真去了解所謂『生意囝』的特質。」楊雅喆苦笑,「書裡很吸引人的一句話,我們團隊可能要花很多時間去琢磨,但也有可能三頁篇幅的文字,畫面十秒就拍完。」

▲扮演小不點的童星李奕樵(中),生動詮釋出「生意囝」的精明形象。(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靈感卡關時,楊雅喆會起身去拖地、燙衣服,藉由重複勞動轉移注意力,讓腦袋重新導航。花了將近兩年,他和團隊才將劇本打磨完成。吳明益則是一直等到劇集播出,才和楊雅喆在《臺北文創名家會客室》的講座上首度合體。那次空前絕後的對談,兩人深刻剖析了影像藝術與文學改編之間的取捨和轉譯,他們都同意文學轉譯成影像不易,尤其是那些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若有似無、不說透的隱諱與留白。

所以吳明益在改編過程中選擇完全放手,開拍前和楊雅喆見過兩次面後,他就刻意不聯絡、更不看劇本,把一切好奇都保留給了首播,僅僅在瞥見片頭的兩張老照片當下,吳明益便確定了楊雅喆真的把小說「看進去了」。

那兩張照片,一張是行憲紀念日封鎖的中華路,幾個孩子在空曠的大馬路上打起了棒球;另一張是曾在小說集《苦雨之地》出現過的殺虎畫面。時代的懵懂和殘酷,就這樣被定格在黑白底片中,那是從小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吳明益口中:「野蠻而不知野蠻的時代。」這些隱含在字裡行間的符碼記憶,被楊雅喆爬梳出來轉化為影像,彼此互文,又各自延伸出更深更廣的新世界,用吳明益說法就是:「這是一部試圖抓住原著精神的,全新的故事。」

▲2021最受矚目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消失不是一刀兩斷而是真正的存在

《天橋上的魔術師》未演先轟動,並在網路上創下高聲量,除了受惠於高人氣的原著小說、和幕前幕後的黃金攝製陣容之外,斥資八千萬細膩復刻出的中華商場,更喚醒了老台北人的集體記憶。

「吳明益想要談的是消失,是一刀兩斷。」楊雅喆經過反覆閱讀收攏出文本的核心,那些童年、夢想、甚至中華商場,最後都不見了,「但人事物的消失未必一定要從遺憾的角度認定,有時候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我試著讓讀者在戲劇裡跟自己或消失的人再度相會。」

於是,楊雅喆和團隊任性地把消失的中華商場重新變了出來,由美術指導王誌成領軍搭設占地2公頃的片場,不只大結構力求逼真,小到牆面開關、插座、瓷磚、門牌,甚至垃圾桶裡的垃圾、樓梯上的煙蒂、和廁所的氣味都如實還原,把時空陡然拉回1980年代的氣勢,堪稱台劇之最!

這座投入了無數心血和經費打造的中華商場,製作單位原本打算在劇集殺青後開放參觀,不料因為新冠疫情而喊卡,當時有不少聲音希望將片場保留下來,但礙於場地租約和後續管理等考量,不得不忍痛拆除。楊雅喆雖然也覺得可惜,但是他從《天橋上的魔術師》這本書中了解到凡事都有消失的可能,「因為萬物必將消失,所以人才可忘掉一些痛苦的事,讓燦爛留在腦海裡。」

▲《天橋上的魔術師》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中華商場當年的時代氣味和生活感。 (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魔術師如觀音應物現形

《天橋上的魔術師》這部戲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是,如何透過在中華商場的這些小人物,把小說裡充滿魔幻、虛實交錯的氛圍投射出來。若劇情大綱是骨幹,角色是讓作品飽滿張力的血肉。書中登場的孩子、青少年、中年人其實面貌模糊,串起情節、連結眾人的關鍵角色­—魔術師,更是神祕,楊雅喆認為,這些都是吳明益小說的高明之處,「角色面貌愈清楚,讀者愈難投射;面貌模糊,就可以是你或我。」但戲劇需要清楚的人設,小說的優點成了楊雅喆的痛點。

以莊凱勛飾演的關鍵角色­—魔術師為例,楊雅喆最早給他的定位是中華商場的地基主,「因為地基主不是神,但是祂有神的能力,也有人的慾望。」所以魔術師一開始以流浪漢的形象登場,隨著劇情鋪呈,觀眾會發現魔術師在慢慢變化,他可以像先知一樣猜中人心裡的想法、預知未來,也帶有死神的氣息,讓孩子們感到懼怕,「因為小說裡的魔術師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所以電視劇裡的這個角色不能只有一個面相,我讓魔術師的形象一直變化,這個角色就成立了。」

魔術的背後意義,也耐人尋味。劇中的魔術讓時間倒轉,能隱藏恐懼,也能是催眠的隱喻。第二集魔術師讓眾人在天橋上,跟小黑人集體共舞,表面歌舞昇平,實則隱含解嚴前夕,黨國嚴密監控社會的氛圍。「這場舞看似快樂,其實是被催眠。人們表情到後面變得木然,跳著機械化的舞步,也是在為第三集做暗示、第四集做鋪陳。」統治其實也是種魔術,洗腦洗到最後就會相信威權體制,變成機械人。

吳明益也特別喜愛楊雅喆設計的小黑人天橋共舞橋段,用影像獨有手法,渲染出別具小說的藝術魅力。台灣長年來傑出的影視文學作品都較沉重,但《天橋上的魔術師》影劇作品,難能可貴像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用輕盈感表現嚴肅議題。

▲在第一集中,飾演魔術師的莊凱勛(右)以最普通的流浪漢形象和小不點相遇。(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楊雅喆:寫劇本就是我通往99樓的方式

原著中的「99樓」是每個大人和小孩的天堂、逃離的處所,通往收藏每個人願望、夢想、寶物的奇想,也有可能它就是地獄,99樓是無法被定義的地方。而對於楊雅喆而言,寫劇本就是他這些年通往地獄、烏托邦與天堂的途徑,「我寫出來的劇本,就是我對99樓不同的想像,充滿著酸甜苦辣。」

拉美魔幻寫實巨匠賈西亞馬奎斯曾經說,他自己真正想當的是魔術師。而楊雅喆與吳明益,其實就是這個時代的魔術師,揮舞著筆墨與菲林的魔法,把已經消失的中華商場變回來。引誘著觀眾的想像力,在鏤花窗格映照的磨石子廊上奔馳,通往自己心中的99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上最厲害的魔術,就是把人的煩惱藏起來,把已經消失的東西,變回來。(圖片提供/公視、myVideo)
文/詹致中

【本文經《臺北文創—名家觀點》授權刊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