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沉默寡言、舉止木訥的男人身後,
往往有一個喋喋不休的老媽或老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 *
一對母子千里迢迢從貴州來北京看病,醫生檢查診斷後建議其進行心理治療,於是這對母子坐在了我的面前。
人到中年的媽媽神情焦慮,一見我就急急忙忙講述來北京的原因:十八歲的兒子已有長達一年的時間拒絕開口說話了,其他方面倒還正常,吃飯、睡覺、上學都沒問題,就是不講話,一家人快急死了。在貴州當地找醫生看,說沒什麼毛病,於是跑到北京找權威醫院的專家看,結論也是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建議進行心理諮詢。
我看著那個兒子,在媽媽整個述說的過程中,他都很平靜的坐在一邊,碰到我的眼神時還會微笑一下,就是這樣一個外表安靜柔和的男生,把一家人的生活節奏都打亂了。他媽媽為了帶他四處治療,還特地跟公司請了長假。
等媽媽說完,我把視線轉向男孩,想問他幾個問題,也是想試探他到底能不能跟我說話。結果沒想到的是,我問他的每一個問題,他媽媽都搶答,最後全部替他回答了……。我吃驚的看看她,又看看她兒子,男孩則一臉苦笑的看著我,至此我終於明白了什麼,決定停止問詢。
我不說話,母子倆也不說話,之前熱鬧的場面突然靜默下來,當媽的顯然很不習慣,她有些惶恐的看著我,我還是不說話。終於她忍不住了:「王老師,孩子的情況我跟妳講了這麼多,妳覺得他到底是怎麼了?怎麼才能讓他開口說話呀?」
我:「妳跟老公關係怎麼樣?」
她皺眉:「很一般,他工作忙,幾乎很少在家。」
我:「你們平時交談多嗎?」
她猛搖頭:「他很少說話,我們幾乎不交談的。哎呀,妳這一問我想起來了,我兒子很像他爸呀?」
我:「爸爸老不在家,看來妳陪兒子的時間最多,妳擔的責任也會多一些,是否從小到大兒子做什麼妳都不放心,凡事妳都要親自打理?」
她點頭:「是的、是的。」
我:「做為媽媽妳很厲害,什麼事情都能替孩子搞定,所有的話都替孩子表達了,那孩子還有說話的必要嗎?」
* * *
一個沉默寡言、舉止木訥的男人身後,往往有一個喋喋不休的老媽或老婆。
女人嘮叨太多,是焦慮擔憂的表現。這份焦慮最初是投給丈夫的,丈夫煩的時候會找很多理由逃離,或者用拒絕和妻子交談來抵抗。丈夫的逃避會加重女人的焦慮,最後這份焦慮往往會加倍轉向孩子,相比爸爸,孩子可逃的地方不多,只好被動成為媽媽的垃圾桶。
很多家裡都是一個女人在不停的說啊說,丈夫和孩子在沉默。
孩子不說話,是一種變相的反抗,也是應對父母掌控侵擾的自我保護。
一些和父母一起來做諮詢的孩子,我會從他們各自對座位的選擇來判斷他們彼此關係的親疏遠近,往往孩子會選離媽媽略近的位置,但又保持一點距離,有的媽媽會很介意,會不停的說:「來,挨著我坐!」往往越這樣說,孩子越挪得離她遠一些。
有一次一個孩子媽媽生氣了,扭頭對我說:「妳看,他就是覺得我煩,在家裡他更過分呢。以前我們可好了,我抱他親他都可以,現在能離我多遠就有多遠,虧我那麼愛他、心疼他……。」
話音未落,她十六歲的兒子突然當場爆發,那小子幾乎是喊著說:「妳如果真的愛我,就離我遠一點,別管我好嗎?」
與之相反,有些父母會很欣慰的跟我說:「我家孩子很懂事,跟我們感情很好,什麼話都跟我們說。」
一個孩子什麼話都跟爸爸、媽媽講,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一方面,孩子可能是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尤其是好奇心重的媽媽,對有關孩子的一切都想掌控,都想刨根問底,孩子去滿足她,無疑是在討好她;另一方面,意味著這個孩子沒有自主獨立的空間,凡事都要依賴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沒有自己的祕密和空間是可怕的,那代表他難以長大,難以獨立。
有的父母或長輩,很難與孩子完成心理上的分離,不能把孩子視作獨立的一個人,以愛和關心的名義拚命侵入孩子的空間,以為與孩子的親密融合就是愛,卻沒想到孩子會有被吞噬、被侵襲的痛苦,甚至會有自己完全不存在的感覺。在這樣的親子關係裡,孩子很難活出自己的生命力和光彩。
* * *
有個強迫症的來訪者跟我做了很久的諮詢,有時跟她在一起我有昏沉沉的感覺,最近這次諮詢中,我在她語調平平的敘述中睡著了,很快驚醒過來時,發現她對於我的打盹毫無察覺,仍然低著頭繼續說。不一會兒,我再次睡著了,當然很快又驚醒了,看到她仍然盯著自己的腳尖,乾巴巴平鋪直敘跟彙報工作一樣述說近況,我突然意識到我的困倦來自哪裡了。
當她說完抬頭看我的時候,我說:「我注意到妳說話的時候很少講具體的細節。」
她想了想:「好像是這樣,別人都說我說話簡單又直接,我是那種說不了幾句話就把話聊死的人。」
我:「在家裡和爸媽說話也這樣嗎?」
她搖頭:﹁我在家裡很少跟他們說話。除非必須說的就說幾句。」
我:「記得妳曾說過妳跟媽媽交談比較多?」
她:「那是過去,現在沒有了。」問這個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她說:「我的所有事情她恨不得都想知道,知道多了盡瞎操心、瞎指揮,控制欲太強,我覺得很煩,乾脆跟她少說話。」
少說話,是她用來抵禦媽媽控制的武器。
一個人不說話,誰也奈何不了他。
不讓別人知道太多,別人自然無處下手。
久而久之,大量的心理活動和細節都隱藏在心裡,不願或懶得表達,跟人交談自然會很無趣,而無趣會帶來困倦乏味。
* * *
很多女人抱怨男人在親密關係中時不時的逃避和疏離,認為這是他不夠愛自己的表現。
其實男人的逃避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恐懼和女人太過親密,那種親密會讓他們感覺自己被吞噬掉了。為了不被吞沒,他必須有一個自我的空間。
這種恐懼的根源來自男人早年和母親的關係,博大無邊包裹著男性的母愛既讓他溫暖享受又令他痛苦恐懼,他必須奮力掙扎,脫離母親的懷抱,才可以成長為一個男人。反之,則陰柔有餘、陽剛不足。當男生長大後進入親密關係,自然也會逃離想和他時時膩在一起的女人,就像逃離母親的懷抱一樣,太過緊密會讓他窒息。
作為女人若能了解到這一點,接受彼此有各自的空間,會減少很多無中生有的煩惱與摩擦。習慣把眼睛和嘴巴投向另一半和孩子的人,要學會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來。
生活中,能管住自己嘴巴的人都很厲害,不論是說話還是吃東西。
我們對家人和孩子的愛,有時只是閉嘴而已。
治癒你父母越愛說話、講道理,孩子越會沉默、木訥;配偶一方越喜歡喋喋不休,另一方越冷漠、逃離。
沉默、冷淡、逃跑,都是當事人用來保護自己免受干擾的方式。在關係中,要看到自己和對方的真實願望,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相處,才能讓彼此都活在相對輕鬆的狀態裡。
文/王璽
本文出自《人生很難,你可以不必假裝強大》大是文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