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為什麼避開我另開聊天群組?也許我們一開始就不是朋友

▲朋友為什麼避開我,另開聊天群組?(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2020-05-26 18:52:36
—─沒有背叛,只有誤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朋友為什麼避開我,另開聊天群組?

最近,世琳被自己最信賴的朋友排擠了。世琳是個一旦對別人敞開心房,就會不計一切為對方付出的人。奇怪的是,如此懂得關懷別人的個性,最後總是落得悲慘的下場。

「我真的很相信對方,所以才對她掏心掏肺。沒想到她在我面前表現得處處為我著想,卻在背後和別的朋友另外開聊天群組來討論我、毀謗我。要不是那個群組裡的其他朋友給我看對話內容,我搞不好永遠都會被她蒙在鼓裡。」

「那個朋友為什麼那樣做呢?」

「我也不清楚。我們既沒吵過架,關係也都一直很好。」

「嗯,那你們聊天時會聊些什麼呢?」

「她說我是個不懂事,又沒有心機,很好相處的人。還說我身邊有不少不錯的上流社會的朋友,卻不肯介紹給她。啊!她曾對我說過一句最傷人的話,她說她想告訴我,這個世界是公平的,不然我們走著瞧!她就是那種當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得不到時越不肯罷休的人。」

「她這麼說,是因為她以為你擁有的比她更多呀。應該是她想要的某些東西,卻無法從你這裡得到,才導致她出現那樣的行為。」

「如果她是那麼想的,為什麼要在我面前表裡不一?」

「那是因為她不知道怎麼表達啊。」

▌直視問題,關係才能前進

世琳嘆了一口氣,低下了頭。單憑第一眼,我就知道她從小是在眾人的關愛中長大,因此有種難以言喻的、引人注目的氣質。起初,人們會對這樣的世琳產生好感,而想親近她,但是在自己的目的達成後,便開始與毫無心機、掏心掏肺的她保持距離。至於只知道「給予」,不懂得用其他方法維持人際關係的世琳,總是結交那些「達成目的後就一走了之的朋友」(也許有她的原因),倒是更嚴重的問題。

世琳的個性單純,又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往往立刻就會向對方敞開心房,對此,我建議她預備一段時間「仔細觀察對方」。當然,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處方,她必須從更寬廣的視角來找出符合自己的關係類型。

在社會上,豈止世琳如此?閱讀本書的各位,我想多少也有過被信賴的人所傷害的經驗。當自己被委屈的情緒擊倒、控制的時候,必定無暇全盤思考。所以,受傷後的人一開始會需要平復的時間。等到憤怒、委屈、怨恨等壓抑在內心的壓力稍微舒緩後,才有餘裕回顧自己在這段時間中與此人的關係,並正視曾經不願再面對的對方。從這點來看,目前的世琳仍深陷「情緒泥淖」中,無法自拔。

當傷痛隨著時間逐漸遠離、我們的情緒開始從劇烈趨於緩和時,正是審視這段關係的最佳時機。若是此時的自己無法振作起來,將會受到空虛、心灰意冷、無助、不明所以的自責與不安等情緒的控制。如此一來,激烈的情緒波動將再次湧來,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循環中。單憑想像,我們就能知道其中的艱難與痛苦。

不過再怎麼痛苦,也必須面對。如果我們不願檢視過去的關係,便無法從情感關係的惡性循環中脫身。

▌關係的結束,無關對錯

當我們被信任的人背叛或深深傷害時,最先出現的反應通常是如此。

「你竟然背叛我,為什麼?為什麼要對我這樣?」

自己一邊重複著類似的問題,一邊捶胸頓足。其實這時候我們該做的,是停止研究對方這麼做的動機,而把重點放在漸行漸遠的「我和他」之間,並且換成以下的提問。

「究竟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是否曾對彼此做了什麼?」

試著從這裡尋找答案。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胡亂歸咎責任。

「這都是你的錯!」

「這都是我不對!」

在關係中出現問題時,我們經常忙著怪罪別人或者怪罪自己。但胡亂歸咎責任,只會模糊關係的本質,無法看清兩人之所以深陷危機之中的背後原因。於是,相同的錯誤使我們只會一犯再犯。因為當時的自己已經得出結論,「都怪你」或「都怪我」,便無心在意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們迴避真正的原因,那麼「即使對象改變」,相同的悲劇仍舊會繼續上演。所以,我們別再胡亂怪罪他人或怪罪自己,客觀地站在兩人中間審視問題吧。

唯有站在「我和他」之間,才能找出關係演變至此的真正原因。

實際站在自我和他人之間,亦可打破自己被信任的人背叛的想法。實際上,並不是對方背叛我,而是我按照自己的意思定義了「我們的關係」,這段關係建立在我的幻想中,事到如今我才從夢中醒來。總而言之,就我個人的猜想,或許世琳篤信的「深厚的友誼」,也許只是她單方面的想法,而非雙方都如此認定。

文/成裕美

本文出自《虧我一直把你當朋友:拒絕別人對你的傷害,找回關係主體性的關係心理學》三采文化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