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性愛敷臉的程度舉世聞名,台灣上架販售的面膜品牌更多達135個以上,每年消費的面膜量更達上億片,但據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於挑選面膜,仍存在許多錯誤認知,漫雲思境診所皮膚科高珮菡醫師就提出了對於選用面膜的五大迷思,並呼籲大家不需太驚慌,只要把握幾項簡要觀念,就能安心敷出健康好膚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珮菡醫師針對台灣超過1,600位消費者進行為期三周的面膜使用習慣調查,整理出消費者對於選用面膜的NG習慣,包括僅憑外包裝吸睛度、宣稱功效或是價格便宜的優先入手,甚至購買後只看敷完當下的香味或觸感做為喜好依據,而忽略面膜不能只是敷心安,短暫的水潤效果恐只是假象,得要長期觀察是否引起肌膚不適問題,或具實證研究可為肌膚帶來長期改善效果。
她提到,片狀面膜是所有保養品中最高效的品項,封閉環境導入特性,透過與肌膚緊密貼合的滲透原理,可讓面膜上的精華液滲入肌膚並大幅提升吸收效率,但多數品牌為了吸引消費者,主打低價策略,如精華成分比例只求有不求達到宣稱有效量,甚至為壓低成本使用來源不明的原料,惡性循懷間接造成消費者在選擇面膜時總抱持著不經意、選便宜、有敷就好的錯誤心態。
而相較於一般保養品擦拭完畢保養成分僅會停留在皮膚淺層無法繼續滲透,片狀面膜可防止或減低水分蒸發的速度,持續的將精華成分被動地往皮膚深層滲透滋潤肌膚,缺少正確成分標示或未經檢驗的面膜,除了無法提升肌膚保濕度之外,甚至有可能會引起肌膚過敏或是刺激反應,對於肌膚的傷害更是不容輕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珮菡進一步指出,出錯率之冠為消費者習慣僅用面膜敷後當下的感受來評斷面膜優劣,她呼籲消費者,保養不能單靠感覺,面膜敷後當下的水潤、滑嫩有可能只是因為肌膚短暫獲得水分,並不代表能持續維持或改善膚況,建議規律使用三至四周,仔細觀察肌膚狀況的變化,才能篩選出最安全有效且適合自己的產品。
次高者則為購買面膜時,消費者會單憑外包裝宣稱的功效而買單,疏於進一步網路搜尋、研讀相關成分資料。提醒消費者可選擇經第三方機構檢驗的面膜較不容易踩雷,而標榜獲獎肯定的商品則需注意該機構的公正性。此外,除了要檢查成分,面膜布的纖維長短也可能是肌膚感到刺癢不適的原因之一,建議選擇通過「貼膚測試」的商品,無論材質或成分都更安全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