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喪禮習俗非常複雜,有白髮人送黑髮人時要杖棺,在外地的子孫回家奔喪要哭路頭,主要是以傳統漢文化家庭關係所發展出來。近日國標女王劉真逝世,羽化入塔時其丈夫辛龍並無到場,其實是台灣喪禮「夫妻不相送」的習俗,也代表兩人感情的堅貞不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夫妻不相送」的說法主要有兩種:
一、擔心未亡人過於傷心,在往生者下葬、火化時相殉。有參加過親人與朋友喪禮的人都知道,最令人難過的一瞬間,就是往生者連同棺木火化的那一瞬間,在場相送的人都會叫往生者快跑,然後哭的嘶聲力竭,因為從此之後往生者就羽化成仙,幾乎不留蹤跡,從此無法再見面,將此邏輯移到土葬也是一樣。若未亡人到場相送時過於哀傷,做出讓人難過的行為,才會衍伸出「夫妻不相送」的習俗。
二、未亡人到場相送,暗示未來將再嫁或再娶。這個習俗的說法較難考證,但老一輩的習俗中,確實存在著這種說法。還在世的未亡人為了展現對另一半的堅貞不移,所以不會在告別式當天相送。
其實換另一個方式思考,未亡人到場與否可以有新的見解:不到場相送除了表達感情的堅定不移,也能解釋為若未亡人情緒潰堤,會讓亡者的靈魂走不開。若未亡人到場相送也代表兩人感情深厚,長時間的相處與互相扶持,未亡人想到場送最後一程是很正常也很能被理解的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台灣的傳統喪禮中,除了「夫妻不相送」,也同時存在「長輩不送晚輩」、「妯娌不相送」的習俗,雖然有很多種解釋,但其實我們都可以將之解釋避免過於哀傷導致亡者靈魂走不開。生離死別令人難過,但無論相送與否都無須被質疑,留給亡者家屬更多的空間,不過度介入,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編輯:黃彥昇)
本文授權自
保庇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