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心理學大師:即使相愛,也需要保持平衡

▲即使相愛,也需要保持平衡。(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2020-01-31 19:00:31
哪些人能夠穩定地給予愛及接受愛呢?心理學家把人類透過關係所締結的依附型態大致分為三大類。亦即「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抗拒依附」(insecure-resistant attachment)、「逃避依附」(insecure-avoidant attachment)。根據依附形態的差異,關係中的行為模式也會有所不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而言,與過去的養育者或戀人等對自己相當重要的人之間,曾有毫無保留地交流情感的豐富經驗的人,與其他人相比,在給予及接受愛的過程中較不會出現尷尬或恐懼的傾向。這種依附型態就是所謂的「安全依附」。

相反地,由於過去的傷痛或其他各種原因未能形成安全依附的人,無論是在給予或接受愛情上,都會表現得相當吃力。他們會出現抗拒依附及逃避依附的情形。

抗拒依附型的人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愛,但卻欠缺自己足以被愛的自信。因此,他們總是害怕別人會討厭自己,並且容易執著和依賴於那些可能喜歡自己的人。他們在關係中往往沒什麼主見,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相反地,逃避依附型的人相較於並非此類型的人,會表現出不信任他人、對關係感到厭煩的傾向。他們不想依賴任何人,認為只有自己強大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形成認為別人都很卑劣,自己卻很了不起的自我膨脹心態。

在一項以戀人為對象的研究中,分別向受試者提出難題,然後提供他們「現在你的另一半非常緊張,感到很疲憊」的資訊,接著觀察不同依附型態的人是如何照顧對方。

結果顯示,安全依附型的人比其他人更願意對戀人說出溫暖的話,且不吝於給予建議,還表現出願意代替對方解決難題的樣子。也就是說,安全依附型的人會適當地表現出情緒支持、實際協助、犧牲自我等,並且在整體上自然而然表現出愛惜對方、尊敬對方的舉動。

相反地,抗拒依附型的人雖然會對對方的困難深表同感,但在給予幫助時,希望被對方或周遭視為「好人」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目的,多少佔了上風。他們雖然想幫助對方,但會因為缺乏自信而一直猶豫不決,最終沒能給出適當的建議。或在不需要幫助的情況下,盲目地想要幫助對方,結果會讓人感覺像是在干涉或是耍賴,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整體而言,抗拒依附型的人在照顧對方時會表現出強迫和不安。問題解決後,也有許多人會表現出因為沒有充分給予對方幫助,或是做出刻意行為而後悔的樣子。

逃避依附型的人與抗拒依附型的人不同,比較不關心對方的困難,也不怎麼能產生共鳴。當問及是否願意幫助有困難的對方時,他們表現出奉獻或犧牲的意願最低。安全依附型或抗拒依附型的人如果收到戀人正感到痛苦的訊息,會因為擔心戀人而無法集中於自己的課題,但是逃避依附型的人由於不關心對方,所以表現出良好的集中力。他們覺得求助或依賴的態度是一種「軟弱」的表現,並且加以漠視。

除了安全依附型的人之外,一方是對關心和愛情的欲求過大,想要完全滿足他人的需求(抗拒依附型);另一方則是無視於他人渴望得到關愛和認可的歸屬感,未能將其視為關係來經營,而是想以另一種手段來處理,兩者都會讓關係出現裂痕。整體而言,我認為都可歸咎於平衡的問題。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es)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謝弗(Phillip Shaver)等心理學家認為,「自我滿足感」(sense of self-sufficiency)是安全依附型者的重要特徵。這種類型的人不會因為獨處而感到過於寂寞或是不安,就算隻身一人,也懂得如何幸福度日。因此,他們在經營關係時,也不會希望藉由他人來消除孤獨或獲得安全感,而是為了透過共同生活來讓彼此更幸福、更快速地成長,亦即是為了更加自發、有相互性的目的才做這件事。

此外,他們不僅是對自己,對他人也能懷抱深刻的理解與仁慈的態度。即使情況惡化,周遭無人伸出援手時,他們也懂得自我安慰及自我照顧,並且能夠以溫暖的態度對待他人。基於這一點,菲利普.謝弗教授也表示,那些懂得自我寬容的人,可說是安全依附型的人。

本文摘自《這樣的我,也是不錯》遠流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