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琳/與其花時間等待「對的人」,不如拿來認識自己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姊妹淘-2020-01-14 03:58:55
王若琳推出全新翻唱專輯《愛的呼喚》,以細膩聲線勾勒女人對愛情的美好想望,以及面對情傷時的心碎和詠嘆,讓人耳朵一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出生、美國長大,31歲王若琳對於「感情觀」和「音樂」有著兼容並蓄的思想,這次她接受《姊妹淘》專訪,以過來人經驗告訴女性讀者們:與其花時間找「對的人」,不如先認識自己。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早先王若琳在臉書推廣「愛情青紅燈」活動,鼓勵粉絲來信訴說他們的感情煩惱,而她會給予建議。對此,我問王若琳:《姊妹淘》讀者最常遇到劈腿渣男了,如果是妳,妳會怎麼處理?

她回答倒也率性:「都已經知道他是渣男了,離開不是很好嗎?」她坦言以往也碰過遭交往對象劈腿,得知情況後,她才難過兩天就豁然開朗,恢復速度極快,「我會轉念,還好這件事情發生,讓我知道我愛上的是一個人渣,耶!我自由了!」

對現階段的王若琳來說,能否遇到一個好對象,並不是特別要緊的事,「與其花這麼多時間等伴侶,還不如花時間來認識自己,我認為這比其他事情重要很多。」

她的思想頗為老莊,認為人活到最後都是獨自回歸塵土,有伴侶在身邊也只能是「陪伴」的形式,他終究無法跟妳「一同」消亡。

「也許你很幸運,會有伴侶在你身邊,但很有可能你伴侶到最後沒那麼愛你,或者你根本沒伴侶。」

她笑說:「所以認識自己比認識其他人重要,因為這很漫長跟深奧,但卻能讓你對人生的舒適度多很多,也會省下了不少外在焦慮。」

有些女人會擔憂自己大齡未婚生不出小孩、等不到伴侶;有些女人則在工作上找不到成就感、擔憂自己被取代等等。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憂鬱情緒,說穿了,就是「慾望」無法得到滿足。

「足夠觀照自己,可以幫助你安撫這些慾望,讓妳慢慢喜歡自己,找回心裡的peace。」王若琳說。

但是認識自己,其實是有不同階段的。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拿王若琳來說,她從小很有想法,懂得辨識哪些是「她喜歡的」,哪些是「她討厭的」,對長期禁錮在華人傳統價值的女性來說,王若琳的方法,很值得拿來做一個練習。

「懂得辨識自己的喜好,是認識自己的第一階段,哪怕喜好這件事情會隨著時間改變,但起碼妳能清楚:什麼事情會由衷地感動到你,這個是重要的。」

清楚自己的喜好,是第一個階段。

只不過,一旦你努力想找到自己,就會迎來「認識自己」的第二個挑戰:面對他人價值觀的擠壓,該要如何取捨?

王若琳告訴我,當她2008年來台發展推出專輯《Start From Here》之後,她跟唱片公司的內部有許多拉扯,「他們會要我做很多『我明顯不喜歡做』的音樂或是事情。」

「但也是從那時候,我就更加意識到,哪些事情是我真正想做的。」

於是她的第二階段,是選擇捍衛她的信念,哪怕被打擊,哪怕需要透過爭執,「但我會為此堅持,我發現:有時候『適當的』捍衛自己的喜好,也是一種發展自我的方式。」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不過王若琳也坦誠表明,近年她來到「認識自己」的第三階段,「我真正感受到那種『觸及到靈魂深處』的震盪。」她剛結束一段讓她極其痛苦的戀愛,「明明對方是個好人,我卻從中體驗到很多痛苦的情緒。」

種種情緒包含著她的失敗、罪惡感,恐懼和神經質與小氣,「所有最負面、我一直在逃避的狀態,都在這段感情裡被掀出來、逼著去面對。」

對於這個有點陌生的自己,讓王若琳感到訝異,「我常常會思索,我怎麼會這樣反應?我很好奇與震驚,為什麼?」

她來到的第三階段,就是:覺察到自己最深層的負面情緒,並學習擁抱

「為什麼明明我很愛他,可是我有好多黑暗的感受。」

「那陣子我都看不太清楚現實,因為在現實來到之前,我已經會用很多很恐懼的角度在看待一切,大量的不安與懷疑,很多,總結就是恐懼。」

我問她,到底恐懼什麼?她回:「我恐懼我,也恐懼他。我會不信任很多外界事情,但後來我發現,是因為我不夠信任我自己、不夠認識自己想要什麼。

「在不夠了解自己所有負面情緒的狀況下,我就會常覺得自己很糟糕,然後一直認為我是不是傷害別人了。」王若琳回憶,當時哪怕只是聽朋友的故事,都會覺得故事裡的惡人就是自己。

王若琳開始爬梳過往,發現自己在感情上容易神經質,她透露自己做過最情緒化、最糟糕的事情,是她曾經交往過一任男友,每次吵架時,男生都會用冷戰方式對待,讓王若琳感到痛苦不堪。

「結果有一次我受不了了,我就去找我前男友,然後瞞著他。」王若琳沈靜回憶:「對當時的我來說,那是一種出一口氣,但事後我男友發現,他非常心碎。」

「因為他的冷戰不是惡意的,他只是想冷靜思緒,所以當他知道我做這種事,他很晴天霹靂,這給我極大的罪惡感,那段時間我也很痛苦,覺得自己很像人渣。」

看到自己最狼狽的一面,激發了王若琳想好好認識自己,挖掘她負面情緒背後的源頭。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我去看心理醫師、閱讀很多心理書籍,我想找到那些情緒的來源,我跟不同的心理諮商師去問了這些問題。」

「有些諮商師會告訴我,是原生家庭影響了我對愛情的認識,可是我覺得又好像不太是這樣。」

王若琳分享她看的一本心理學書籍,名叫《Why We Suffer》(我們為何痛苦),她覺得很有收穫,「書裡有提到一段,說人類的心理之所以對負面情緒有糾結,源自於嬰兒時期。」

王若琳分析書中內容,指出每個嬰兒生下來時,都會有無限的自大,畢竟兩歲之前只要他一哭,就有人來愛他、抱他。於是打從深層意識裡,每個嬰兒都會自動開啟某種機制,認為在他的世界裡,所有人都理所應當接受他的呼喚。

但兩歲之後,嬰兒變成學齡前兒童,他開始被規訓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第一次意識到「被拒絕」的情緒和不滿,使孩童產生衝擊,可是孩童還無法完整地消化這種衝擊感,他還是想繼續維持著嬰兒期間的那種自我。

所以隨著年紀漸長,每當他遇到同樣的被拒絕、受傷時,他就會直接轉移成一種想法「我被規訓,是因為我想要」,以用來保持嬰兒時期的自大。

他說服了那些負面情感,反而任由它沈溺。

▲王若琳性格獨特。(圖/取自臉書)
王若琳認為,這是很多人在長大之後,還是會對負面情緒黏合的原因之一,「才會有一種說法:『你會在不同的關係裡不斷犯下相同的錯誤,直到你學會為止』,大概是這樣吧?」

看了這本書,王若琳感受到某種提示,「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有這種機制,所以我現在就會開啟練習,試著把自己變成第三方,去審視我的負面情緒。」

每當她開始想不開時,那個「第三方」就會在心裡跳出來,讓她可以抽離地去看待她的負面情緒,然後避免自己不要被情緒影響,「我發現,這種方式還滿能安靜我的頭腦的。」

訪談最後,王若琳為了「做自己」的命題,下了一個她現階段的體悟,「我現在覺得,所謂做自己,就是要在一個不影響他人,但又可以讓你感到舒服的方式下進行,然後外界的聲音不重要,要懂得去看開,我真的是對外界I don’t give a fuck。」

「我反而認為,你如何面對真正在乎你的人以及你愛的人,對他們比對外面重要,這種親密感是我現在在練習的。」

「因為,他們才是愛我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我專頁陪我聊娛樂圈大小事:奶媽Naima

我的IG奶媽Naima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