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錢包破洞,叫做「難得嘛! 」

▲錢包破洞有個名字,叫做:「難得嘛!」(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2020-01-03 20:04:53
在這個過度消費的世代,我自認算是一股清流:物慾不強、少物生活,還寫過很多文章分析購物慾,談起管理錢包,想當然耳是天衣無縫的……至少之前我是這麼認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商學院出身的學生,大學時就有很好的理財習慣,即使後來成為自由工作者,收入不太穩定,但因為物慾不高又住家裡,收支打平並不困難,所以從不認為自己有「錢包破洞」〈亂花錢〉的課題。

直到練習專注力的期間,因為時時刻刻審視自己的心念,包括每個花錢的當下,有件事情才慢慢浮出水面:原來我不是沒有「錢包破洞」,而是它藏在深不見底的人性底下。

那個錢包破洞有個名字,叫做:「難得嘛!」許多人在做有罪惡感的事時,都曾用「難得嘛!」這塊粉餅,掩蓋心頭的那抹尷尬。最常見於過年期間,明明已經像餵豬般連吃三天了,又克制不了伸手拿洋芋片,這時「唉唷,難得過年嘛!」就像一道金牌,免去一場天人交戰。

而出國的時候,這三個字也很常浮出水面。看到什麼台灣沒有的東西,就東帶兩條絲巾、西買兩盒面霜,別人說這裡買什麼特別便宜,卯起來就掃了十幾二十件。明信片、鑰匙圈、磁鐵、平凡無奇的小擺飾,平常在台灣看都不會看一眼,一踏上異國的領土,什麼都變成:「難得嘛!」雙眼發光地掃進購物車。結果這些舶來品千里迢迢回到台灣,普遍的宿命卻是塞在抽屜、囤到過期。

如果只是過年和出國會這樣,那也就罷了,畢竟這些事還真的滿「難得」。但偏偏對我而言,「難得嘛!」是一句經常出現的咒語,總是能屏除掏錢包前的一切猶豫。連去隔壁條街買晚餐,經過炸物攤被香氣勾得心癢癢,「難得嘛!」這句話都會彈出來,讓我忍不住誘惑駐足。而我總是找得到「難得」的藉口:難得周末可以放鬆一下啊、難得在晚上遇到它開、平常難得吃炸的、難得都走到這裡了。等我回過神來,已經跟老闆點了兩份炸物,一隻手開始掏錢包。

「難得嘛!」這個錢包破洞其實很麻煩,因為它花的並不是大錢,所以非常難以察覺;同時它縱容了享樂,讓人因此更不想制止它。

我第一次捕捉到自己會因為「難得嘛!」而亂花錢時,心裡已為之一驚;兩天後又注意到跟朋友吃飯時,我當下其實不餓,但點了主菜後,又手滑加了一份起司蛋糕配紅茶,只因為心裡又告訴自己:「難得嘛!」到底在難得什麼?我聽見自己這麼找台階下:難得跟朋友見面心情好嘛!難得來一家沒吃過的餐廳。

「難得嘛!」滲透的領域還不僅限於吃,再過一個禮拜,我經過地下街,眼角瞄到一串不貴又美麗的水晶飾品,正在猶豫要不要掏錢包時,「難得嘛!」的號角又吹了起來,跟我說難得都來地下街了,雖然你用不到也不需要,但—沒關係難得嘛!

我開始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是因為想買,才把「難得嘛!」當藉口,還是「難得嘛!」已經變成一種內在習慣,在耳邊繞來繞去,為每一個享樂的可能性投下關鍵的一票?

我終於停下腳步,認真思索這三個字,到底為什麼如此根深蒂固地存在。腦中的千絲萬縷,最後連結到小時候,對小孩管教很嚴的爸媽。我的父母從小嚴格限制我們吃冰、吃零食、吃炸物,也不太買玩具。除非逢年過節,或是大人自己想買,網開一面要縱容我們時,都會說一句:「難得嘛!」

對我來說,這三個字是一種「縱容」,一種「溺愛」,是把自己從禁錮中放出來的一句咒語。而在長大之後,我有能力、有財力、有買東西的決定權時,就開始無意識地使用這個咒語:難得嘛,難得嘛,不用忍耐,不用委屈,你想要什麼,我買給你。

都不是大錢,可是一點點、一點點,這個連結到「縱容感」的錢包破洞,就開始涓滴漏掉我的金錢。我當然可以說,我的收入足夠無視這個小破洞,可是反過來一想,這個破洞背後的線頭,連結的卻是束縛與匱乏,真的沒關係嗎?

花的是現在的錢,想彌補的卻是小時候的自己—但童年的「匱乏」是不可能靠花錢彌補的,我很清楚。覺察的力量就在這裡:光是看見自己的心靈盲點,就足以扭轉軌跡。

當我把「難得嘛!」的內在原因,攤到陽光下曝曬後,發生了什麼事呢?我並不是一夕之間變成很有自制力的人,也還是經常在猶豫要不要掏錢包時,聽見內心繚繞著「難得嘛!沒關係啦!」的聲音。不同的是,現在我已經可以看清楚,這只是渴望「縱容」的感覺,在跟自己「討愛」。

我會傾聽這個聲音,但保持一段距離—不見得都克制自己不買,如果是吃的,也吃得下,對身體負擔也不大,那就偶爾犒賞自己吧!如果是用的,也用得到,那也買,但只買夠用的量。

當「花錢」回歸吃得下、用得到,其實就已經脫離「難得嘛!」的掌控,也脫離匱乏對自己的勒索。說也奇怪,原本以為內心會更空虛,結果正好相反—當我不再這樣「溺愛」自己之後,匱乏感反而越來越淡了。

經過這一次我體會到,「覺察」和「克制」,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東西。由覺察做出的節制,不會有一點委屈的感覺,因為它出於自由意志。但克制不一樣,它是明明想要,但是用更多的規範〈例如省錢、變瘦等〉來壓抑自己的慾望。換句話說,「覺察」能夠療癒匱乏,「克制」卻會讓匱乏挖得更深。

在你心裡,也有這樣一塊「錢包破洞」嗎?它的背後,又連結了我們什麼樣的記憶呢?讓我們透過覺察一起找出來吧!

文/柚子甜

本文出自《專注,是一種資產》遠流文化出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