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裡面你經常有這種感覺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每次和伴侶溝通,總是會想要翻白眼⋯⋯
– 上次的結論好不容易才達成,這次他立刻又違背了諾言⋯⋯
– 他總是說你歇斯底里,但卻從來沒想過為何把你逼到這個程度⋯⋯
– 想跟他好好談談,但他總是避而不談⋯⋯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些問題和感覺反覆的出現卻從來沒有解決的跡象?
「又來了」的原因
以前的話我就會告訴你放棄吧孩子!當你跟一個人決定在一起之後。這段關係裡70%左右的問題都是會持續發生、而且不會被解決的[1]。比較傾向用葉光輝老師的「循環性衝突」[2]來解釋。對我來說,伴侶之間的循環性衝突之所以可以「不斷地維持」下來,有兩個的原因:
▍(a)問題加劇:當事人以為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不但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繼續存在,甚至成為推動這個問題繼續前進的主要原因之一。
▍(b)刺激增強:兩個人在這樣的互動當中,都沒有獲得完整的滿足,但同時又獲得的部分的滿足,一面痛苦一面爽,因為沒有辦法放棄那個「爽」,所以就繼續維繫這樣的痛苦和舊有的互動形式。
好啦我知道上面這個過程很難懂,舉個例子好了。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對方總是不回訊息或者是愛理不理的,這過程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請先看看下面這張LINE的對話(我先前和
蘇益賢心理師直播的時候,他設計的對話)。
追逃模式與循環性衝突
現在我試著用心理師慕姿在《關係黑洞》 [3]裡面的「追逃模式」說明看看,倘若我們先假定:
1.兩個人其實都是互相在乎的
2.寶貝男友也沒有其他具有威脅性的可能對象
你可能會覺得非常納悶:難道直接跟我講你跟誰在哪裡吃飯這件事情有這麼難嗎?
▉
他為什麼選擇閃躲?
對方卻選擇不正面回應你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他不想吵架,所以選擇用冷淡的方式來回應、避免衝突,但他憨人所不知道的是,
「正因為」他習慣性的逃避衝突,反而讓衝突擴大了(這一點就是前面的a)
。你會說他是笨蛋嗎? 但你有所不知的是,當他每一次打馬虎眼的回應,就賺到了12~14分鐘不等的喘息時間,可能足夠他打一場傳說對決(你可以看訊息之間的時間差)。 由於這種放鬆逃跑沒被抓到的感覺(這一點就是前面的b),比起後續的痛苦更快來到,所以他的大腦就會記得這種感覺並且和他跑的行為連結在一起。
▉
你為什麼選擇窮追不捨?
實際上某一個程度你也是憨人(我有我的路~有我的夢~)。你明明知道繼續追著他他會跑走,但你就是沒有辦法壓抑心中緊張和焦慮的感覺以及各式各樣的腦補畫面,你以為「有問題就要解決討論兩個人的關係才會好啊!」 ,但是
「正因為」你習慣的窮追不捨,反而讓這樣子的劇本不斷的演出(這一點就是前面的a)。 他可能會覺得你怎麼那麼煩、你為什麼要讓事情爆炸、為什麼又來了、又情緒化了,但他有所不知的是,
你只要一直爆炸一直爆炸到某個程度他就會受不了了,然後就來回應你安慰你或者暫時給你一點點點頭。然後你就得逞了,減輕了心中的焦慮(這一點就是前面的b)。事實上,你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他的回應,只要把你的焦慮全部倒出來,就已經有爽的感覺了。
「兩個人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其實都是某種程度的上癮」心理師慕姿說,如果用我前面的循環性衝突的理論來解釋,就是你們在過程當中都獲得了某一種爽,但是這一種爽反而讓彼此的衝突持續下去,舊事重演。
愛情業障重
在關係裡面習慣性閃躲的人,有可能是他們在童年的時候就不習慣感受情緒[4],甚至他們的成長背景,家人也不曾給予他們情緒上面的關注。所以對這些人來說,接觸感覺(包含你的情緒、他自己的情緒)都是可怕的、恐怖的、可能會失控或受傷的;你剛好相反,對你來說「不確定對方的感覺是什麼」才會讓你焦慮爆表,想要死掉。在過去我寫過的文章裡面有談到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
傳送門),但這裡我想要提醒你一件事情是:
如果你和他如此的不一樣,那麼當初為什麼會在一起呢?
最近,我對感情有一種不一樣觀點是:那些來訪你感情的人,某種程度上面都是要磨你的人。你當然可以累積勇氣、毅然決然的分開不要被「磨」,畢竟你也不知道兩個人是在磨合還是不適合,青春有限,告別難免。但如果你看了很多書和文章仍放不下、仍然繼續糾結,或許在這段感情當中你有一些還需要去渡的「業」,所以老天爺才讓你留在這裡。
當然,這麼說不是要你逃避你自己的責任,而是期待你能夠從這些反覆的折磨當中發現,如果你認為這段感情是一段業障,那麼,問問自己在這段業障裡面是否有所成長?
海苔熊
延伸閱讀
[1]Gottman, J. M., & Silver, N. (1994). Why marriages succeed or fail : what you can learn from the breakthrough research to make your marriage las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葉光輝 (1999)。 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Recurring Conflicts in Family]。應用心理研究(2),頁 41-82。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3]周慕姿(2018)。關係黑洞。台灣:商周出版。
[4]Webb, J.(2018)。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張佳棻譯)。台灣:橡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