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心理系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擾是,和高中同學聚會的時候,別人問起你念什麼系,你回答心理系,他們通常就會冒出一句:「那你可以猜中在想什麼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哪,我們念的是心理系又不是通靈系(引自
我想要討厭你5分鐘),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了,怎麼有可能去猜中別人在想什麼?當然,我可以想像問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有一些猜想,所以才想知道「對方是在想什麼」,但畢竟我們都不是他,所以沒有辦法真的知道他腦袋裡面裝什麼。
不過,如果從理論上來看,當兩個人分開之後,其實大腦還沒有完全分開,有一些激素持續在運行當中,例如催產素(Oxytocin),他主要掌管依戀和兩個人之間的連結的感覺,用凡人的話來講,就是
可能兩個人還沒有習慣分開的生活。所以他可能會持續在一起的時候做的一些習慣(柯永河,1994),持續做之前會做的事情。
向下箭頭術
在認知行為治療上面一個常用的方法叫做「↓」(downward arrow)(R.Corsini、D.Wedding,2000;Sharf,2013;西多昌規,2017),你可以在紙上面寫下你問的這個問題,然後畫一個↓,在箭頭的下方寫下這個問題背後,你真正想問的是什麼,例如可能是:「他是不是還對我有意思?」,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繼續往下追問,再畫一個↓,「其實我想知道的是,他是不是還愛我」、「其實我想知道跟他還有沒有機會」。
所以這個問題可能只是一個
表面的問題,更深層的問題才是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倘若你真正擔心的是不曉得自己和他還有沒有機會,那可能可以去處理自己失落的情緒(諮商中心是你的好朋友)、跟朋友分享、或比較猛的藥,直接問他「你這樣聯絡我,是什麼意思?還希望我們可以在一起嗎?」(關於下「猛藥」的作法和理由,其實背後有一些他的意義,可以參考
許皓宜心理師的觀點。)
分開之後,我們很容易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包含他這樣做是什麼意思、他還愛不愛我、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這的確是一種方法;不過另外一種可以嘗試的方式是,可以把焦點鏡頭拉回來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
他的這些行為勾動了我的什麼情緒」,或許,你就(R.Corsini、D.Wedding,2000;Sharf,2013)能夠看到以往你所看不到的東西。
延伸閱讀
R.Corsini、D.Wedding(2000)。 認知治療 (朱玲億等 譯)。載於
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頁 361)。 台北: 心理出版。
Sharf, R. S.(2013)。 認知治療 (馬長齡、羅幼瓊、葉怡寧與林延叡 譯)。載於
諮商與心理治療。(第 2 版,頁 370-372)。 台北: 心理出版。
西多昌規(2017)。
情緒鬆綁:跟自己和好的 44 個方法。台灣:今周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柯永河(1994)。
習慣心理學–寫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之後(理論篇)。台北:張老師文化。
海苔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