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民間習俗中,每逢農曆九月一日至九月九日會連續舉行九天的「九皇齋」,是為了天上九皇而進行的齋戒儀式,連雅堂在《台灣通史》中記載:「自朔月起,人家多持齋,曰九皇齋,泉籍為尚。」到了戰後,民間家戶已不太進行這種齋戒禮,寺廟則在這期間舉行盛大的法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斗母元君的九個兒子
九皇星君又稱九皇大帝,是道教傳說中的星神,為北斗七星星君(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再加上左輔、右弼兩星君的合稱。隨著時間流逝,最後這兩顆星漸漸隱失,呈現「七現二隱」,看見這兩顆隱星是長壽之兆。
據說九皇星君是眾星之母「斗姆元君」的九個兒子,會在九月初一起的這九天下凡巡視人間禍福,在過去大半年的日子裡,凡間眾人難免有造口業、傷害生命等情事,於是在這幾天齋戒茹素,至廟中點斗燈祈福,藉以消去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罪孽。
不過,九皇大帝的身分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北斗七星加上天皇大帝、紫微大帝。東南亞盛行的傳說則是九皇大帝為乾隆年間天地會的九位英雄,因為忌諱朝廷,只得以皇大帝名義祭祀;也有說這九位志士本為天上九星轉世。
禮斗法會的主角「斗燈」
清代時的台灣,九皇齋是民間家家戶戶相當重視的歲時祭儀,而在一般人家中漸漸式微的同時,傳統戲班仍將此習俗保存得較完整,會在這九天內齋戒吃素、戒葷腥,設祭壇祭祀九皇神和斗姥天尊,點斗燈並供上清香素果、扮戲酬神。
和祭拜一般道教神明不同的是,祭祀北斗、南斗和九皇這些星君的重頭戲為「禮斗」,需點燃斗燈以祈求元辰光彩,除了最顯眼的斗燈傘,斗燈內必會盛滿白米,象徵百姓賴以為生的糧食,也比喻天上繁星;插上屬金的寶劍以護衛斗燈;木尺衡量是非善惡;圓鏡寓意「合境平安」等等,詳細可見保庇NOW《習俗小百科/為何斗燈內要放這麼多東西?》。
東南亞華人的重要節日
有趣的是,相較於台灣,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斗母元君和九皇信仰更盛行,也更加重視「九皇齋」這個節日。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十分注重這個祭典,許多葷食店家在這九天休業,信徒們穿著素衣到斗母宮祭拜,自九月初一前夕的迎鑾至九月初九的迴鑾,連續九天舉行不同的祭祀活動。
泰國的九皇誕節慶由福建閩南移民引入,尤其最主要的華人聚居地普吉島,每年會舉行盛大的九皇齋節活動,街邊眾多齋食攤販、豎起「清齋」黃旗,人們除了齋戒以外,還會穿上素服參與遊行。泰國九皇齋現在甚至成為觀光的亮點之一,吸引遊客前去感受當地的節慶氛圍、品嘗各式各樣的泰式齋食。
不拜金身,只依歲時拜星斗
如今的九皇齋期間,台灣不少寺廟會舉辦秋季禮斗法會。像是艋舺龍山寺以「藥師法會」名義舉行祭典,九月初一開燈、中間有燃藥師燈和誦藥師經的儀式,於初九的上午九時齋天。行天宮則有「秋季祈安大法會」,定九月初一為開斗日,初九為完斗日。上述法會未必強調九皇大帝,但祭星、禮斗是重要的一環。
木柵的指南宮配祀有斗母元君和魁斗等星君,靈霄寶殿對面的山坡上設置「九皇園區」,夜中望去彷彿亮起的九顆星辰。指南宮每年盛大舉辦「九皇禮斗法會」,廣邀四方善信前來拜祝。指南宮雖然特設園區,也沒有在室內設九皇神位;九皇星君在台灣少有固定供奉,更少見金身,禮斗法會卻很普遍,維持著尚未人格化的星斗信仰特色。
九月初九也是斗母元君聖誕、玄天上帝飛昇日和中壇元帥聖誕,許多寺廟一併祭拜。離島馬祖的習俗比較特殊,也值得一提,在九月初一的前夕,許多長輩於門楣掛上名為「九皇燈」的黃色紙製燈籠,上書九皇大帝、馬岳元帥、南北斗星君等神諱,並連續九天持齋,以求神明護佑。
在以農立國的中國,春秋二祭自古是非常重要的歲時祭儀,現在的中元節、中秋節、九皇禮斗法會和重陽節都帶有些許秋祭的精神;在即將邁入年尾的豐收時刻感謝神明的賜予,也回顧大半年來的作為,促使人們對世間一切保有感恩惜福的心。(編輯:保庇NOW)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九皇大帝、九皇爺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還月的避秦山〈齋身心、祭九皇、祈平安〉
九皇星君禮斗法會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