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一年僅有幾天的大好日,這天是上元天官大帝的聖誕日,除了補財庫與祈福之外,還有各種宗教活動,有許多活動都與鞭炮脫不了關係,例如鹽水蜂炮、夜弄土地公、炮炸寒單爺。然而為什麼每到元宵節這些神明都要被炮炸,其實都是有歷史因素的。
台南鹽水蜂炮是延續了超過百年的傳統,主辦方以主祀關聖帝君的鹽水武廟為中心,結合四周的各廟宇,在元宵節這一天出巡遶境,同時全程以鞭炮轟炸,各家各戶的炮台都各有巧思,是連國際媒體都關注的宗教盛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鹽水蜂炮的正確起源時間並不可考,但根據地方耆老的口述歷史,應該起源於清光緒11年(1885),當時台南發生瘟疫,在醫療不發達的年代,百姓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信仰。當地居民求助於鹽水武廟的關聖帝君,帝君隨即指示要在元宵節當天舉行遶境,並請鹽水鎮南宮周倉爺擔任先鋒官,遶境路線沿路燃放炮竹直到天明。果不其然在遶境結束後鹽水地區的瘟疫逐漸消退,百姓認為是神明顯靈,因而保留元宵節遶境放炮竹的慣例至今。
「夜弄土地公」的民俗活動以北部為主,現今較為知名的有社子島與士林兩個地方,因為以前這些區域都是農業聚落,在土地公神轎行經的路途中,各店家都會以鞭炮來歡迎土地公,因為俗信每間店的生意與鞭炮的大小有關,也就是「越炸越旺」。
以社子島的夜弄土地公為例,當地的四個聚落一大早就會開始迎土地公,同時會有四尊土地公出巡,而負責扛神轎的轎班人員都戴斗笠、穿短褲、打赤腳,因為社子島古早時期是農業聚落,所以轎班人員都以「種田人」的裝扮出現,再加上一條毛巾遮掩口鼻避免嗆傷。以前社子島「夜弄土地公」是希望自家農地能豐收,現在得多以祈求自家生意興隆為主。
「炸寒單」是台東的民俗活動,一樣在元宵節舉行,會由自願者扮演「肉身寒單」,站在神轎之上,只以短褲、毛巾、耳塞、護目鏡作保護,再紮上代表寒單爺的紅頭巾,手持一欉榕樹枝保護臉部。
據傳寒單爺就是武財神趙公明,但寒單爺畏寒,所以每當出巡時信眾都會以鞭炮幫寒單爺祛寒,同時耶因為祂是武財神,店家自然希望用大量的鞭炮讓寒單爺開心,以祈求自家生意欣隆。「炸寒單」的歷史莫約五十年,但已經成為每年元宵節的注目焦點,甚至還有以此為主題的電影,就是2019年上映的國片《寒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鞭炮的傷害力是很大的,但在先民的思維中,舉凡各種喜事都需要鞭炮這種顏色鮮紅又響亮的物品助陣,鞭炮某種程度與神明畫上等號,雖然現在社會對鞭炮的評價較為兩極,但仍不可忽視鞭炮在過去的時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編輯:黃彥昇)
元宵爺夜弄土地公炸寒單越炸越旺鹽水蜂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