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君是台灣常見的神明,擁有廣大的信眾與香火,每每到了大考時間,排隊等著拜文昌君的人不可勝數。有些廟宇供奉的是五人戰隊的五文昌,如果有一天發現五文昌內有范進,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是什麼呢?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五文昌,是以文昌帝君為中心,搭配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大魁星君、朱衣夫子,民間相傳這五位神明都有保佑文運與考運、開智慧等職責,因而廣泛受到學生與考生的信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台南市中西區的三郊鎮港海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廟中有一幅五文昌壁畫,畫中卻出現了范進這號人物。范進大家應該都認識,出自清朝小說《儒林外史》,他從二十歲開始考科舉,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但因為只讀書幾乎不工作,所以家中一貧如洗。終於考上了舉人,卻因此發了失心瘋,被岳父胡屠戶打了兩巴掌才清醒過來。這位吳敬梓筆下用來諷刺科舉制度的人物,卻成為壁畫中的五文昌之一。
但仔細觀察這副壁畫,會發現還有一位本來不屬於五文昌的人也名列其中,就是在台灣被稱為包府千歲的包拯。畫師是將關聖帝君與孚佑帝君移出名單,以包府千歲、范進來取代。
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關聖帝君與孚佑帝君在台灣的信仰已經自成一個脈絡,因而將這兩位神明移出,以傳說中文曲星轉世的包拯取代其中一個位子。那麼范進又該怎麼解釋,雖然在小說中藉由胡屠戶之口說他是文曲星轉世,但我們都知道這是吳敬梓的戲謔筆法,是否因為這個因素而將范進列入其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按照另一個角度來切入,仔細觀察《儒林外史》中范進的結局,似乎也能了解其中原因。在小說中,范進中了舉人,之後又高中進士,先擔任監察御史,再擔任山東省提學使,官運平步青雲。提學使又稱學政,每個省僅有一人,地位在總督、巡撫之下,與布政使、按察使平級,是正三品的大官。
我們在國文課本中看到范進落魄與失心瘋的一面,但他在書中的後續發展其實也代表了許多學子寒窗苦讀以及對金榜題名的期待,或許是這個因素,畫師在創作這幅畫時,才會將范進列入其中。(編輯:黃彥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