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傳統/裹小腳流行千年!女童為扭曲審美觀受盡折磨

裹小腳又稱「纏足」。(圖/翻攝自網路)
黃彥昇-2020-01-05 13:00:12
在歷史課本上可能大家都學過中國女性「裹小腳」的歷史,看著課本上的「三寸金蓮」可能都還懵懵懂懂,不知道裹小腳的實際狀況究竟是如何,本篇將完整揭開裹小腳的真相。裹小腳又稱「纏足」、「裹腳」、「纏小腳」,雖然無法得知確切開始流行的年代,但目前所知最早開始裹小腳的年代應在北宋(960-1127年)。宋代流傳了許多有關裹小腳的記載,在當時,裹小腳風行於花街妓女圈,後來才慢慢影響至上流社會的千金、太太們,直到明清時期,裹小腳文化已經普遍流行於所有階層的女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裹小腳又稱「纏足」。(圖/翻攝自網路)
宋、元兩朝代的裹小腳追求的是纖直,並不是我們印象中要將腳狠狠彎折的方式,直到明朝,裹小腳風氣大盛,且追求足形「弓彎」,到了清朝更是慘不忍睹,清朝裹小腳的方式稱為「骨纏」,也就是這時候出現了我們熟知的「三寸金蓮」鞋,要求裹小腳女性的腳要小於三寸才是美麗。

通常裹小腳大多在女童5-8歲時開始實行,多由母親或是親近的女僕幫女童裹小腳。女童用熱水洗好腳後,坐在椅子上,趁腳還溫熱時,趕緊使力將除了大拇指外的其他四趾,向腳底盡量扳曲;接著用纏足布將彎曲的腳緊緊纏住,再用針線縫合纏足布固定,套上尖頭布鞋後,第一階段才算結束。

過了一段時間後,就開始了最痛苦的一個階段,纏腳布每三天就要打開一次,打開後將扳曲的腳趾頭再往腳心用力壓,甚至還會逼女童下椅子走路,將全身的重量全部壓在內彎的這八個趾頭,這個階段因為疼痛會紅腫、發炎,有傷口的話還會潰爛、血肉模糊,此階段需持續至八個腳趾頭可自然向內彎為止。

等到腳部肌肉萎縮、壞死的皮膚掉落後,就要開始扭曲腳骨了,使足形呈現彎弓拱狀。最後階段便要讓腳背高高隆起呈弓形,腳底深深凹入,並用纏腳布、小鞋束縛,再用竹條像幫病人打石膏一樣固定,並持續半年之久。

其實各個朝代對於裹小腳都有正反兩面意見,雖然不斷有人出聲反對裹小腳風氣,認為女童受此罪相當無辜,但又不斷有贊成方認為女性裹小腳才具有吸引力,影響當時擇偶標準,使得父母為避免自家女兒未來沒人要,只好痛心幫女童裹小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裹小腳習俗多流行於漢民族,因此清朝滿洲人並未接受此文化,許多位皇帝雖有明文禁止但成效不彰,後來的太平天國、慈禧太后均有明文禁止裹小腳,但一直到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禁止全國裹小腳的命令,「放足」風氣才逐漸興起。根據統計,直到2004年,中國尚有逾二十位裹小腳的老太太,隨著這幾位老太太逐一逝世,裹小腳的習俗也正式告終。(編輯:連宜方)

資料參考:
維基百科-纏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