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地方,自明末清初大量漢人渡海來台發展,隨之而來守護信眾的神明不在少數。這些神明留下不少傳說,有的神明是結拜兄弟,但也有神明彼此之間不合的傳說。
九如三山國王廟位於屏東縣九如鄉,主祀三山國王,當地有著一個浪漫的「神人之戀」傳說,故事內容是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大王爺娶了麟洛徐家的女子為妻,當地因而有流傳超過百年的習俗「九如王爺奶轉後頭」,已在2014年登錄為屏東縣定無形文化資產,詳細內容可參考保庇NOW〈人神之戀 九如王爺奶奶回娘家〉一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保庇NOW在翻閱資料時發現了這樣的記載:同樣祭祀三山國王的海豐三山國王廟,其主神與九如三山國王有齟齬。根據當地傳說,兩間廟的三山國王金身是用同一塊木材雕刻而成,彼此之間視為兄弟。但就在九如三山國王娶了麟洛王爺奶奶後,兩邊的王爺失和出現嫌隙,曾經多次大打出手,之後只要九如三山國王降駕乩身都會跛腳,就是被海豐三山國王的兵器所傷。
但這段傳說其實有點沒頭沒尾,若以人性的角度出發,自己的兄弟辦喜事應該感到開心,何以會產生嫌隙?
針對這個傳說,有學者以族群關係做解釋,陳麗華在2013年發表於《台灣史研究》的〈「消失」的族群? 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份與認同〉一文中提出了見解:九如三山國王與麟洛王爺奶奶的「人神聯姻」,是九如與麟洛兩方的結盟,而這個結盟讓海豐庄感到不滿,因而有了「兄弟失和」的傳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位神明是不是真的有大打出手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些都已經是上百年前的事了,現在「九如王爺奶轉後頭」也會走到海豐三山國王廟,就算真有什麼嫌隙也早已解開,神明用很多方式教導我們以和為貴,一團和氣才是最佳的包容之道。(編輯:黃彥昇)
資料參考:
陳麗華,〈「消失」的族群? 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份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