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十三為關聖帝君(關公)飛昇日,關公信仰在台灣極為盛行,再加上《三國演義》小說、電視劇、電影的流傳,甚至是線上遊戲內的關公角色,我們對關公早已相當熟悉。保庇NOW透過這篇文章來淺談關公信仰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在不同宗教中,關公又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關公信仰屬於人格神崇拜,在中國、台灣、港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甚至是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皆可看到關公信仰的蹤跡。自三國時代起,戰功彪炳的關公及其忠義勇武的人格,受到後代大力地推崇,百姓間口耳相傳關公的義勇事蹟,使得關公成了小說、戲曲的題材之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國演義》應該是大部分華人認識關公的起點,元末羅貫中編採相關故事所著,書中將關羽「忠義」、「勇猛」的形象刻劃入心,崇拜關公的百姓紛紛立祠供奉,關公信仰開始興起。到了清代,關公信仰更成為官祀祭典,關帝廟被稱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相對應。
關公信仰有一大特色,其被儒教(儒家)、佛教(釋教)、道教三教納為共同的神明。佛教納關公為其護法尊神,像是我們常聽到的「伽藍尊者」、「伽藍菩薩」、「護法爺」等,指的都是關公,為佛教中國化的代表神明。
而與道教的結合,據說宋代的張天師道士曾迎請關公斬妖除害,因而產生連結,「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等聖號是為關公在道教系統中的稱號。
關公和儒教的關係自清代開始,前面提到的文、武廟成為官方祭祀,許多儒門弟子開始祭拜關公。在扶鸞儀式中,鸞手在鸞堂也會奉請關公降鸞,關公被稱為「文衡帝君」、「恩主公」。
除此之外,關公也是我們熟知的「財神」,信眾們相信拜關公能有效護佑個人的事業運和工作運,更能庇護財運亨通。關公講究義氣、信守承諾的形象,更成了黑白兩道、商業的敬拜模範,尤其是警察若辦案遇瓶頸,必會向關公祈求偵辦順利,也因此關公信仰又增加了行業守護神的特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關公信仰大至可分為兩波的發展,第一波為明鄭時期傳入,台南的「開基武廟」即創建於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第二波則是西元1970年代始,台灣經濟起飛,透過當時台灣有一俗諺「台灣錢,淹腳目」可得知當時社會國富民豐,信眾也樂於出資建造寺廟,台灣各地許多關帝廟都是該時代的產物,並延續鼎盛香火至今。
本周日(17)農曆正月十三,為關聖帝君飛昇聖誕日,台灣各地的關帝廟皆有精彩可期的活動,大家一起攜老扶幼到廟裡向關公慶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