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後壁區崁頂里保有一項獨有的「射火馬」文化,又稱「謝火馬」、「燒火馬」,此一民俗活動的背後起源和此地的歷史發展有相當大的關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約一百多年前,當時崁頂庄頭還座落於八掌溪畔,西元1919年,八掌溪河道一夕改道,使得崁頂庄頭外形成一處沼澤;當時因為經濟、生存條件困苦,盜匪猖獗,村民聽聞將有盜匪會從嘉義湖仔內前往崁頂劫村,村民們束手無策下趕緊向崁頂勸善堂祀奉的池府千歲求救。
村民們遵照池府千歲指示,入夜後在沼澤邊插上一整排點了火的草人,村內的獅陣鑼鼓齊鳴穿梭於村內,讓盜匪們誤以為崁頂庄頭人多勢眾;待盜匪們準備落荒而逃時,村民們拿出預先藏在沼澤邊的鐵耙攻擊盜匪,終於成功擊敗盜匪。
也有另一故事版本,清末清官林進準備護送庫銀回京,卻在途中遭遇盜匪搶劫,一行人搭乘竹筏流至崁頂岸邊,不料又遭遇到八掌溪一夜改道的水患,一行官兵慘遭滅頂。
因此地死傷慘烈、冤魂久久無法散去,池府千歲為安撫冤魂,向村民指示「池王有吃,冤魂也有得吃」,並於每年農曆6月17日池王爺聖誕前一天舉辦祭亡靈法會,「射火馬」即其中一項科儀。
火馬是以竹枝與紙紮製成,並於馬腹和馬匹四周放進蜂炮、炮竹,儀式開始後,池府千歲會降乩並騎上紙紮火馬,馬頭向著傳說當年死傷慘重的沼澤地,接著一隻隻火馬陸續點燃蜂炮、燃燒。射火馬儀式有還願、祈福的寓意,在過去瘟疫盛行時期,更被視為驅趕瘟神、祈求平安和豐收的儀式。
射火馬目前只能在崁頂見到,因為相當特殊且深具當地特色,吸引了許多文史工作者前往紀錄,並與當地村民一同爭取希望能將射火馬納入無形文化資產中,台灣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需要我們主動認識並進而珍惜、守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參考:
崁頂射火馬祭百年冤魂-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謝火馬-維基百科
冤魂射火馬池府王爺燒火馬謝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