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宜方 客家和泰雅混血、熱愛旅行的民俗文化見習生)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史記.天官書》中提到:「立春日,四時之始也」,「立」是「開始」的意思,從立春這一天開始,寒冷的冬天就要慢慢結束了,生機漸漸充滿大地萬物,春天降臨大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春也被稱為「春節」,跟農曆春節的「春節」不同,在立春這天有許多習俗,像是迎春、鞭春、唱春、拜春等……《禮記.月令》中記載:「立春日,東郊迎春氣。」周天子在立春前三天必須齋戒,並在立春當天親率三公、九卿和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為什麼是東郊呢?因為春神-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居芒神為草木神、生命神,執規矩、主春事。且天子迎春回京後,需賞賜群臣、施惠百姓。
到了漢代,承繼周制,在立春這天皇帝會率領大臣到東郊迎春、祭祀青帝。青帝是中國古神話傳說中五方天帝之一,為春神、百花之神,掌管天下東方。且在立春這天,大家都會穿上青色的衣服,唱《青陽》之歌、舞《雲翹》之舞。
宋朝開始有「鞭春」的習俗,在立春的前一天,「進春牛入禁中鞭春」,先在春場迎春,接著鞭春(牛),之後再將春牛迎進府裡。所有的官員一律穿紅色衣服、穿戴簪花迎春。
一直到民國前都還是有「鞭春」的習俗,但春牛已由泥土做的五彩牛形「春牛」取代,在立春當天,縣令會在衙門主持鞭春儀式,用彩鞭鞭碎春牛,村民們便會搶著撿「牛肉」(土塊)回家,大家相信撿春牛的土塊回家來年作物可大豐收。
另外,民間還盛行在立春這天張貼「春牛圖」,春牛圖也是年畫的一種,畫中有一位扮成句芒神的小孩,坐在牛背上、或站於牛側,手拿柳條。春牛圖有天下太平、天下大吉的寓意。
台灣中南部這時候第一期水稻已播種,有句俗諺:「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在立春這天如果天氣好,則今年會五穀豐收,若是下雨,作物就會歉收。立春時可以播種種植番茄,番茄富含維他命C,且吃多可抗癌喔!
另外在基隆、彰化外海,有豐富的黑鯧魚和白帶魚可捕獲,這些都是當令食材喔!
資料參考(多看多保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傳文化-迎接春的節日──立春二十四節氣-立春
二十四節氣春牛圖立春迎春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