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宜方 客家和泰雅混血、熱愛旅行的民俗文化見習生)歷史上有許多因種族、利益關係而爆發的殘酷滅族事件,在台灣,也有無數委屈的血液為這塊寶島注入養分。西元1878年,發生在台灣東部奇萊平原的「德固湖灣事件」,更有一支原住民族慘遭清廷毒手,走向滅族之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花蓮地名的古稱為「奇萊」,這兩個字是取自撒奇萊雅族(Sakiraya)的諧音。撒奇萊雅族為阿美族的其中一個支族,世居在花東縱谷的北端,因此這裡便以「奇萊」命名。以此原因命名的還有「奇萊平原」、「奇萊山」。
西元1874年,因船難誤闖原住民領地的日本人因原住民出草而慘死,日本政府一氣之下出兵攻打原住民族,此為著名的「牡丹社事件」。牡丹社事件當時,清廷派沈葆楨前來台灣談判斡旋,後雙方達成停戰協議。事件結束後,清廷體認到台灣的重要性,因此治理台灣的態度由消極轉趨為積極,因此有了後面「開山理蕃」的政策。
西元1878年,爆發了「德固湖灣事件」,也稱「加禮宛事件」。「德固湖灣」為奇萊平原上撒奇萊雅族最大的部落;「加禮宛」則是撒奇萊雅族、南勢阿美族對噶瑪蘭族的統稱。
德固湖灣部落外有一圈刺竹林,種以抵禦外患,刺竹林僅有三個出入口可聯外,而這三個出入口也僅有撒奇萊雅族人知道。據說,在事件發生前,德固湖灣部落外的刺竹林已種植多達60圈,粗估這個刺竹林至少也種植300年以上了。
清軍一開始挺進德固灣部落就頻頻受阻,後使用火功戰略終於成功突破刺竹林挺進德固灣部落。撒奇萊雅族人誓死抵抗清軍,因此和清軍爆發流血衝突。最後,部落頭目為了保護族人選擇妥協,清軍竟絲毫也不手軟,將頭目和頭目夫人凌遲致死。最殘酷的是,清軍要求撒奇萊雅族人和阿美族人必須在旁觀看整個過程,殺雞儆猴。
清軍對撒奇萊雅族的滅殺行動並未因頭目投降而停止,反倒還下了滅族命令。這時,原本和撒奇萊雅族處於敵對關係的阿美族實在是看不下去,他們向撒奇萊雅族人伸出援手。撒奇萊雅族人為了保全性命,只好脫下自己的族服,換上阿美族的族服,他們隱姓埋名,為的就是不被清軍發現身分,這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辦法。
推動撒奇萊雅族正名運動的關鍵人物-撒韻.武荖就說:「從小到大我都以為自己是阿美族人,我也以為所有的物品都有兩個名字是正常的。」長大後逼問自己父母才知道,原來自己根本就不是阿美族人,是撒奇萊雅族人;而且不是所有物品都有兩個名字,是因為父母擔心撒奇萊雅族語失傳,所以每樣物品除了教她阿美族語怎麼說,還會再教她撒奇萊雅族語。
撒奇萊雅族為母系社會,行入贅制度。社會制度跟阿美族一樣採年齡階級,每五年進階一次,男子在15歲之前為幼年級;15-23歲為預備級,需到青年集會所接受訓練;最後則是成年級。依傳統慣例,晉升到成年級需先為部落付出,例如鋪路、基礎建設,且需自行到山中學習獨自生活,直到部落召回。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召回才是最後的魔王關卡……從深山回到部落的這段路,必須用賽跑速度跑回部落,而且速度不能慢下來,一旦慢下來,長者們就會在後面拿著咬人狗、咬人貓等植物鞭策你!通過了這些考驗,就是真正的「大人」了。
快來更認識撒奇萊雅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撒奇萊雅族-認識本族香港人有邪氣的火雲邪神,撒奇萊雅人有正氣的火神之子!撒奇萊雅族-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加禮宛事件德固湖灣事件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牡丹社事件